艾滋病拆迁队捞钱模式曝光
找一个“病人”一天100元、一包烟,管吃。
找一个“病人”一天100元、一包烟,管吃。
5辆车驾驶员被行政罚款各1万元,剩余7辆车尚在取证中。
消费税已提高至到位价,短期内不太可能继续调整。
网络投票由大众网协办,时间为6日0时到2015年1月4日24时
人物画家吴泽浩先生,曾在《中国名画家王凤年精品集》发行会上曾感慨地说:“王老就是当代的吴道子!”无论是整理以前的画作,还是画新的作品,他始终都充满了旺盛的热情。他的艺术风格也日趋鲜明,形成了构图精巧、造型优美、设色素雅、飘逸酣畅、遒劲爽健的风格,既有传统工笔画的艺术底蕴,又增添了强烈的个人清新典雅的艺术风貌,具有十分生动感人的表现力。
老济南艺坛风雅录八:“当代吴道子”王凤年
王凤年先生
王凤年笔下的李清照
在上个世纪西风渐近时,中国画坛上可谓是群芳争艳。
有的人转承西方画派,从而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画风,有的人固守传统中国画的家园,造化古人的同时加入了自己新颖的技法,进而为传统画在新时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工笔重彩画在中国绘画史的长河中,以其主流之态淹贯五千年。
工笔画,发挥了中国绘画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坚持写实与反映社会生活,但在表达人物情感方面,较之写意画则有所不足,需要绘画者自己的技巧去弥补。工笔画作品通常画面丰满、重写实轻虚构,缺少了必要的虚幻空间,即而淡化了中国画中诗境的表现,削弱了审美的魅力。从明代末期开始,传统工笔人物画渐衰,其中原因,正是缘于绘画题材偏于闺阁一路,较为狭窄;同时也失去了大量优秀文人的参与、生活的滋养和应有的文化品格,作品的内容与格调不免趋向低俗,在技法上一味承袭前人,少有发展。
幸而,在山东画坛上,王凤年顺应中国工笔画传承的历史潮流,继承了宋代以前工笔画虚实结合的传统。他借鉴了写意画的构图方法,所画作品内容实际,构图留有较大空间,虚实相生,使得人物的外貌和内心世界都得到了彰显,相映生辉。
王凤年的工笔人物画,犹如画家用尽一生心力培植出来的一朵朵精致的兰花,在中国画各派争艳的书画界中,拥有卓然秀雅的面容,清新脱俗,馨香流远。
王凤年于1915年出生于济南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籍在充满江南气息的浙江省绍兴会稽,家父亦是个饱读诗书的典型南方文人。因而在王凤年的艺术生涯中,笔端既流露出南方小桥流水般的精致优雅,亦兼具泰山黄河般的大气与坚韧。
怎奈造化弄人,原本聪明伶俐、被家人寄予厚望的小王凤年,在6岁那年,因感冒注射链霉素导致失聪。然而失聪并没能掩盖他惊人的艺术天分,有生以来,他一直在上天赐予他的无声世界中用画笔,去描绘他对大千世界的理解和热爱,去画出书中人物内心凝聚了千年的复杂情感。
在父亲的鼓励下,王凤年得以像正常的小孩一样在家中的私塾读书,课余时间就学习传统中国画,在丹青的墨香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12岁那年,王凤年进入著名画家、教育家俞剑华创办的山东美术学校,并拜瞿园初先生(瞿秋白烈士之父)学习山水画,同时向徐见远女士学习素描。在这两位启蒙老师的引导下,王凤年打下了坚实的中国画和素描基础,为他以后灵动的人物工笔画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1928年,日军攻入济南。
城内一片狼藉,学校工厂陷于瘫痪,王凤年只得暂停学业,随父亲迁到泰安。一年后,王凤年回到济南,在济南市基督教青年会附设的美术画像研究社,跟着何负生先生学习炭像和油画。少年时代的王凤年得以接触到不同形式和风格的绘画技法,从而为他以后对传统工笔画的继承和创新,创造了左右逢源的良好条件。
在绘画上颇有灵性和天赋的王凤年,在17岁那年考入了北平美术学院国画系,半年后,转入北平京华美术学院,继续专攻中国画。
此时,他有幸成为了北京著名画家赵梦珠、汪慎生、吴光宇、吴一舸的学生,向他们学习工笔花鸟和半工笔半写意的人物仕女画。虽然他说话只能是咿咿呀呀的,但他的领悟能力很强,画画技法的进步比其他学生要快得多,因此他的老师都很欣赏她。后来经过赵梦珠的引荐,王凤年拜在了著名人物画大师徐燕孙的门下,成为他的得意弟子。
徐燕孙精于历史人物画,上世纪30年代与张大千齐名,时有“南张北徐”美称。他最擅长仕女图,所画仕女无需画稿,顷刻即成,神貌毕现。
由于王凤年在学校的出色表现,为了让他更好了学习工笔仕女画,京华美院同意让王凤年进入徐燕孙公馆,常年伴在恩师身边学习。王凤年自幼就生长在书香之家,所以在徐公馆里一点也不觉得拘谨,反而变得愈加的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对人也很有礼貌,徐公馆里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喜欢这位年轻的画家。
他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在悉心侍奉老师和师母的同时,每每站立在恩师桌案前,端茶奉水之余,仔细揣摩老师是怎么运笔,怎么用墨和调色,怎么选用不同的画笔,如何去勾勒渲染,怎样完整地复制出一幅幅构图复杂的古今名画……同时,老师外出写生时,必带上这位爱徒,教他怎样取景和写生。
直到如今,王凤年家中画室正中的墙壁上,一直挂有一幅徐燕孙先生夫妇的合影,足以印证他们师徒之间深厚的情谊。
几年下来,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刻苦学习,他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感情日益深厚。尤其是在众多优秀老师的指点下,他几乎临摹遍了古代优秀的人物工笔画,不仅画艺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且艺术眼界十分宽广。眼见一位画坛的新秀即将喷薄而出,还是赵梦珠老师的推荐,王凤年成为北平中国画学研究会会员。
1937年,正值王凤年从京华美院毕业,正欲大展才华之际,日本侵略军入侵北平和天津,怀着对家乡的热切牵挂,王凤年愤然离开北平回到济南。由于家境殷实,无生计之虞,他闭门研习工笔仕女绘画。
但他从不放松自己在绘画上的执着追求,他总结了在北平求学时学到的绘画技法,同时钻研传统工笔人物仕女画,意图有所突破和创新。除继续研究传统工笔人物仕女画及花鸟画外,他同时对顾恺之、吴道子、李公麟、唐寅、仇英诸大家的画论、技法、风格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揣摩。
他对顾恺之“春蚕吐丝”的高古游丝描,和吴道子“吴带当风”高超美妙的线条极为佩服,临习尤勤。他认为“十八描法”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传统工笔画的造型之根本,需要用心去体会和运用。
对于工笔画在明朝中落的情况,他有过很深刻的反思,认为工笔画不能仅仅要求像实物,更要去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内心情感。于是他在继承前人的精华并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苦学苦练,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因而他后来的画作不仅显示出了深厚的传统功底,而且人物造型准确生动,着色典雅素丽,格调清逸。
尤其是在笔法上,他充分发挥出了墨与色的和谐之美,运用镂空、明暗、凹凸、补托、渲染等手法,使白粉在其他颜料的映衬下,愈加的色彩纷繁。在运用石质颜料的时候,他采用层层渲染的方法,因而色泽亮而不厚、艳而不俗。
在艺术的百花园中,王凤年凭着他才华和勤奋,自成一朵仙葩。
1946年,他成功地在济南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赢得社会公认。
同一年,他得到了南华学院院长王玉圃先生的赏识,聘为艺术系教授,与挚友关友声、黑伯龙、弭菊田、呼盉斋共同执教,润灌桃李。原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冯增木、山东画院画师兼美协会员秦霞、济南著名工笔画家李亮和董新华等,日后都成为了王凤年的弟子。
王凤年一辈子诲人不倦,古道热肠,凡是登门求教的,他都尽心尽力地指点,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他对学生更是爱护备至,有的学生竟然拿着画到凤年老师的画案上,用老师的颜料改画,他的老师和师母也不烦,依旧笑咪咪的。
画工笔画是件颇费脑力和眼力的事情,但只要时间和精力允许,王凤年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伏在桌子上,去一笔一笔细细勾勒,这几乎就是他人生最惯常的姿势。
1948年解放济南战役中,外边炮火纷飞,王凤年家就在城墙之下,炮弹不时落入院中。全家人都躲起来了,唯有他依然伏案作画。或许是他失聪听不见炮火,又或许是他作画太入迷,以至对外界发生的事情充耳不闻。
后来,这件事就成了家人朋友之间的趣谈。
解放初,王凤年在济南参与了革命宣传工作,从事美术设计和展览的版面设计工作,同时画伟人肖像和宣传画。在建国十周年间,他结合传统技法和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李清照连舻渡江图”、“李清照像”和“辛稼轩像”,为建立李清照纪念堂做出了许多努力。为了更好地传达出女词人深沉孤郁的内心,他特意在作画前查阅了《金石录》、《漱玉集》等资料,在脑海中反复推敲修改人物的形象、服饰和气质,因而后来的作品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他把这几幅画都捐献给了济南市博物馆、李清照纪念馆和辛稼轩祠,后由市博物馆收藏。
此间,他还创作了“水浒一百零八将”白描人物画手卷,长7米余,宽33厘米。画中人物种种传神的动作表情,把各自的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白描画,都是他用记忆中京剧的各种武打动作描绘出来的。可以想见,他为了创作这卷人物画,倾注了多少的心力。
1962年至文革前夕,王凤年一直在济南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这段时间,亦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他不仅创作了传统题材的“洛神”、“惜春作画”、“西施浣纱”、“货郎担”、“抚琴图”、“麻姑献寿”、“牛郎与织女”、“群仙祝寿”等作品,也有充满了现代气息的“牧羊姑娘”、“竹翠稻黄香千里”、“寂寞嫦娥舒广袖”。
这些作品在山东的秋季广交会上一露面,立即轰动了港澳和全国,得到外宾的高度赞赏,他们纷纷订购了不少作品,为三年自然灾害期的中国挣得了不少外汇。因为这些卓越贡献,他被选为济南市政协第四至七届委员,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名誉理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夏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