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 守静笃——王建梁书法的哲学意蕴

2018-05-11 16:38:00来源:作者:张业法

  王建梁先生酷爱书法,博采众长,笔耕不辍,自成一家,尤其篆体独树一帜,许多书法作品已有自己的著作权,受到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可喜可贺。欣赏他着这些书法精品,心情十分激动,既为建梁精湛而纯熟的书法艺术而感到由衷的敬佩,也为作品中蕴含的深厚的哲学意蕴而感到震撼。在建梁那里,书法不再是一种文字的艺术抄写活动,而是通过不同笔画的艺术组合,来表达一个书法家对博大深厚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与中国哲学以及美学的深刻领悟。他的每一幅作品,那笔划线条中的气流,无不律动着智慧哲学的理念。

王建梁

  建梁书法的哲学意蕴首先表现在他的书法思想上

  建梁的书法思想,是在其深厚的哲学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梁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讲究文字书写和有杰出艺术成就的国家。中国书法最能表现东方文明的独特性和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说,一部中国书法史也是一部社会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哲学史。因此,多年来,王建梁主要研究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他先后研读了《诗经》、《道德经》、《论语》、《庄子》、《列子》、《佛经》等古代典籍。其中,他特别推崇《老子》。他认为,《老子》论述了天地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与儒家的“入世”思想不同,《老子》主张的是“清静无为”的思想。对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应该进行辩证的理解,“清静无为”是一种境界。特别在当代,一个书法家应该认清现实,并且要能够超越现实,但绝对不能脱离现实。一个人要想在书法上有所造就,必须扎根在生活的沃土之中,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王建梁特别推崇我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人合一”是书法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建梁那里,“天”即自然和社会,书法的意义就在于按照自然美和社会美的规律,反映人的情感和思想。书法的生命存在与自然和社会之中,书法必须反映自然和社会。书法和自然、社会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唐代孙过庭书谱里说:“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这就是说,书法中体现着人的情感。后汉大书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唐代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王建梁认为,自然是有生命的,人也是有生命的,书法应该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要做到这一点,书法家就要通过抽象的点、线和笔画去表现生命体,做到手中有笔,心中有象,让文字的笔画,流出万象之美,流出人心之美,用文字的直感的形象去启示人类的生活的内容和意义。

  建梁书法的哲学意蕴表现在他的书法风格上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苏轼语)。文人的秀雅之气,闲士的冲淡温润之态,配之以苏字纵横恣肆,使他的书法颇具一种感染力,一种夺人眼目的刺激。建梁书法中的气息,不是那种雄霸之气,更没有司空见惯之俗气,相反,它充满了一种书卷之味的雅气。自适自足,自得自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继承古人而又变化事斯,承其神而肆其中,我化为古,古化为化,骨气浻达,爽爽有神“。(《古今书语》)

  建梁的书法风格,是和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相统一的。中国古代哲学是多元化的。除了主流哲学儒家哲学外,还有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还有佛家,建梁先生对这诸多哲学理论多有涉猎,兼容博取,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也铸就了自己的多元化的书法风格。建梁先生他在创作时追求“触景生情,随情赋形”的状态,不框架外形结构,不厘定状态细则,不囿限一格,不拘泥一体,意到笔随,心笔相和,缘情幻化,随机应变。甲骨文《论语》(摘录),行云流水,轻盈飘逸;柳叶篆《厚德载物》、《中国梦》规范严整,朴拙淳厚;中正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张阖有致,苍劲奔放;《龙》、《佛》风神独迈,豪纵洒脱;,《中庸》雄浑劲迈,刚劲有力;禅意作品《禅》、《无》、《道》、《空》、《玄》,静穆安详,雍容大度,面对作品就好像看到了如来佛的慈祥的面孔……譬如一幅《万水千山》,有楷体,有隶体,有行体,还有篆体。

  建梁书法的哲学意蕴表现在他的书法技法上

  建梁的书法特点完全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审美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善于思辩的民族。《老子》中的辩证观点,《易经》中的阴阳观点等是我国古代先哲对宇宙世界、自然万物初步认识、其中渗透着人生哲理和天地玄机。这些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产生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生活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则表现得尤为突出。书法艺术一旦由不自觉向自觉的去追求这门艺术的时候,辩证法思想便自然地成为其创作的审美导向。东汉蔡邕在《九势》中开篇便明确的提出了“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形势出矣”。欣赏王建梁的书法,我们会强烈地感觉到他在用笔运锋、谋篇布局中的哲学思维。他的作品中的每一个字在技法的“中侧”、“藏露”、“疾涩”、“转折”、“提按”、“行留”、“顺逆”以及结字取势方面,在笔画形态的 “粗细”、“浓淡”、“枯湿”、“长短”、“曲直”、“断连”方面,在字形结构的“收放”、“穿插”、“揖让”、“大小”、“欹正”方面;在章法上的“枯湿浓淡”、“疏密虚实”、“欹正开合”方面;在节奏上的“轻重缓急”,“提按顿挫”方面,相互补充、相互生法、相互作用,无不体现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这种阴阳的辨证观,是建梁书法审美与创作的思想基础,也是作品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奥妙所在。

王建梁

  观其书法作品神彩飞动,且法度森严,或雄强、或谨严、或隽秀、或洒脱、或飘逸、或朴茂,通篇看去则格调高雅,神采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其用笔精湛,点画间俯仰呼应、笔势的提按顿挫、结构的重浊轻清、参差错落,很容易让人想起长袖善舞的宫廷舞者,想起庄严雄伟、神态安详的皇宫建筑,同时还可以感受到它的闲适与飘逸,又与古代文人墨客退隐于田原之间的清高超脱极为相似,那是一种安逸、一种自足、一种翩然欲飞、一种凛然正气,时时处处流露出书家的儒雅与睿智 。

  建梁书法的哲学意蕴表现在他的书法精神上

  建梁是一位学术型书法家。他作为一介文人,深知“学养有多厚,书法有多高”之理。建梁的艺术成就与其所学的哲学影响密不可分,又身处孔圣人的鲁地,得儒学侵润,得道风吹拂,得佛教熏陶。又拜道儒佛三通的一代大师南怀瑾为上师 ,更是如虎添翼。建梁先生根基极深,诗、词、评论,报告文学无所不涉猎,至今发表各类文章数百篇,获各级奖励也有几十篇 。

  建梁认为,书法不仅仅是艺术,也是哲学,艺术发展到高层次都必须与哲学、宗教贯通,能把哲学的道理搞清楚了,明白其中的很多哲理和辩证关系,才能把字写好。这些都和中国的易经,儒家、道家的思想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这是完全属于中国的艺术。中华民族的根基与精髓就是汉字,而甲骨文又是根基之源头。

  建梁的书法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进取理念。王建梁的名字取意于“建立民族栋梁”,表达“志存高远”的博大胸怀。他特别欣赏《易经》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的书法作品和他的成长道路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建梁先生祖籍山东,他遍读哲学、美学和文学历史等书籍,做到“读万卷书”; 他临池学书,手不释笔,不存半分捷径之念,做到了“笔破万页纸”。他曾下苦功手摹心研,夯实基础,从甲骨文入手,对古今书法的纵横统觉中,兼容博取,整合把握,法中求变,变中求化。在多纬度文化的汇合交叉中,注重自身的文化积累和精神构建,以通旧为基础,出新为目标,日积月累,日渐超拔。秉赋中的灵动脱俗、古文化的熏染浸润与齐鲁大地的狂放豪情,浑然天成,融于笔尖,便形成了他用笔逆入涩出、质感丰厚,用墨酣畅淋漓、燥润相间,结字聚散离合,挥洒自如这一独具魅力的个人艺术风格。

  (作者: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协会原副主席、培训中心教授、山东省书法协会主席)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子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