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禅意——吴泽浩书画展”将于4月9日举办

2017-04-07 15:45:00来源:作者:

  弘一禅意——吴泽浩书画展

  主办:近报融媒

  承办:山东广电全媒体书画院 大舜美术馆

  协办:至盛艺术 海岱书院

  展览地点:舜耕山庄大舜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7年4月9日至23日

  媒体支持: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商报、山东广播电视报、济南日报、济南时报、近报、齐鲁周刊、山东电视台、济南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大众网、新视听、搜狐、网易、今日头条、百度百家、天天快报、一点资讯

    

   弘一禅意——吴泽浩书画展

  前 言

  2017丁酉年四月人间芳菲天,水光潋滟惠风畅。著名画家吴泽浩先生以“弘一禅意”系列作品,探寻弘一法师诗心禅韵,问讯弘一法师精神天地,于佛山灵岩佛脉之间的舜耕山庄大舜美术馆举办画展。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将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吴泽浩先生的“弘一禅意”系列四十余幅书画展品,追寻弘一法师足迹,从其生平起笔至其终老,取材于其诗词歌赋,感念其性灵气韵,以笔墨为载体,以弘一法师生平故事、思想精神作为表现的主题,将对传统文化“禅韵”、“诗意”的体悟修为表现在画作中,更将自我的心性与文脉传承展现其中。

  除《悲欣交集》《天心月圆》等与弘一法师通过丹青笔墨、隔着时代心灵对话的佳作,此次画展涉猎范围亦涵括《禅宗六祖慧能》《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韦陀菩萨护法》《怀素书蕉》《唐玄奘西行取经》等等题材,借由一段段历史、一个个人物,抒发自我高蹈情操。

  吴泽浩先生创作以自己的人生体验与笔墨意趣入画: 所绘人物或拈花微笑,或静倚松枝,或独坐山间……线条的律动节奏分明,墨色的浓淡干湿相宜,空间的黑白虚实相生,于素白的生宣纸上,构成了一个既丰富又空灵的诗意禅境,令人神清气爽。意韵如《临济录》所描述——活泼泼地、昭昭灵灵地、孤明历历地显现。 在他笔下无论是童子还是罗汉,高士还是老僧,在粗砺与清秀、疏狂与放达之间,皆乃其心性与趣味的直接写照。就连他笔下的松石,都以生动素朴的用笔与古拙奇趣的造型弥合了物我的界限,展现了直指人心的物象——不执著于因果,不执著于物我,始终保持着与喧嚣尘世的同与不同:象即象,象非象。任人评说高与低,是与非——如同弘一法师的《清凉歌》: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在此意义上,吴泽浩先生的“弘一禅意”系列水墨,既是自我不断追寻的“清凉月”,同时也是渡己渡人的一叶扁舟。

  张海平

  山东广电全媒体书画院院长

    《时代美术》书画专刊 主编

  

  吴泽浩:号铁塔轩主,著名中国画家、书法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院务顾问,国家民族画院顾问,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山东省人大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济南市政协原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主席。1943年7月生于广东省汕头市,196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业于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教授。1968年到山东省从事美术辅导、创作、领导工作。曾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以及日本、美国、新加坡、法国和香港、台湾等地区举办个展和讲学。

  

  

  

  

  

  

  

  

  

  

  

  

  

  

  

  

  

  

  

  

  

  

  

  

  

  

  

  

  

  

  

  

  

  

  

  

  

  

  

  

  

  

  吴泽浩先生的“战争”与“和平”

  文/张霞

  画坛同行评价吴泽浩先生的画“粤风鲁韵、南北交融”,吴泽浩先生本人“南人北相”,吴泽浩先生往往报之哈哈一笑。如果从书画传承及个人经历说起,吴泽浩先生的确如此。

  1943年吴泽浩先生出生于广东汕头一个美术世家,九岁从艺,叔叔是新中国最早一代工艺美术大师。早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窗林墉、谢志高、钟增亚、苏华、陈墨等,都是艺术界很有影响的人物。

  从艺术起源上说,吴泽浩先生最先师承岭南派。1968年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作为国家第一代培养的新型艺术人才,被分配到离家千里的济南从事文化建设。一晃将近五十年,吴泽浩先生根植于齐鲁,下曲阜、上泰山、登蓬莱、观沧海、跋涉于黄河古道,下农村、去工厂、到部队,从如火如荼的生活中感受艺术真实。画风也渐渐多元融合,开创了自己南北结合的独特风格。

  吴泽浩先生走的创作道路因循着传统大道,逐级而上。中国传统绘画的亮丽大道中,美术大家们无不是各种画种皆擅长、多方位多角度张扬艺术理念的综合性画家——吴道子“吴带当风”、李公麟白描盖世、苏轼诗画并重、唐寅全面修为、任伯年触类旁通……皆诗书画印,山水、人物、花鸟、书法全方位多画种同时精绝。因为工作的关系,吴泽浩先生广泛接触各学科、各领域领军人物,极大拓展了艺术视野。

  吴泽浩先生的画中有北方的雄浑大气,亦有南国的灵秀。绘画技巧上融会贯通海派、岭南派和齐鲁画风,并借鉴吸收西方画风,形成了刚柔并济的个人绘画风格。笔下涵盖了人物、山水、花鸟、书法、词赋等多种品类。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于前几十年“粤风鲁韵、南北交融”的祭奠,才为吴泽浩先生“弘一诗韵”系列颇具禅韵的组画、书法作品奠定了艺术基础。而说起这系列作品的诞生故事,不止有画技上的“交融”,还有一段“战争与和平”的轶事。

  2014年,吴泽浩先生为准备“甲午海祭”系列作品的绘画,着力搜索、收集了大量史料文献,甲午战争时期知识分子的表态也是吴泽浩先生关注的范畴。其中一篇关于李叔同的文章引起了吴泽浩先生的兴趣。

  据史料记载,少年时期的李叔同是不折不扣的“愤青”。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积弱的时局,让李叔同心急如焚。期间,李叔同参加科举考试,针砭时弊,激扬文字,论八股,“胸无名理,出而治兵所以无一谋。”论大臣,“不学军旅而敢于掌兵;不谙会计而敢于理财……”

  这份认真,直击要害,却显然不合时宜。结果可想而知,李叔同次次名落孙山。这时,康有为、梁启超出现了,像一道耀眼的闪电划过灰暗的天空,照亮了李叔同的心灵。李叔同激动不已,几乎是振臂高呼:“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图存!”为此,他在就读辅仁书院一年后,开始请人教自己“念学术,学洋文”,甚至曾刻下一枚“南海康君是吾师”的印章。

  孰料,维新变法才维持百日,便告失败。铁幕刚刚掀起一角,旋即严严地合上。有人传出李叔同是康、梁同党。这让李家人十分担心李叔同的安危。当此时,李叔同已成家,且家族在上海的生意需人照料,怀揣“北方事已无可为”的愤懑,1898年10月,李叔同奉母携眷迁居上海。

  既然不能“以学致仕”,那就“以文淑世”。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叔同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随之,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同气相求,惺惺相惜,结成了名噪上海滩的“天涯五友”。

  这段故事读的吴泽浩先生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这时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李叔同和日后心如古井、不波不澜的弘一法师差异何其大哉!我们仅仅知道弘一法师的遁空,谁又知道李叔同国破家亡时的悲怆!

  念至此,吴泽浩先生循着历史文献与李叔同隔空对话,根据其生平线索感受其心灵悸痛,一阵阵疼痛亦震荡吴泽浩先生的肺腑,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一个个形象片段在吴泽浩先生眼前浮现,吴泽浩先生开始明白其“悲欣交集”四字后的真正意味。

  果真是悲欣交集啊!谁解其中悲?谁解其中味!

  内心对李叔同的理解和同情促使着吴泽浩先生拿起画笔,画了起来。

  也就是这个时段,吴泽浩先生一面开始着吴泽浩先生的“战争”一面进行着吴泽浩先生的“和平”;一面创作着《甲午海祭》一面思索着“弘一禅意”。两厢比较,使吴泽浩先生更能理解甲午战争的惨痛也更能体味弘一法师内心的悲苦。

  执着于笔墨线条的追求,关注着时代社会的新风,汲取着中华历史文化资源,吴泽浩先生通过山草树木、古寺禅境与弘一法师的灵魂相互交融触摸,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注入“弘一诗韵”系列新的艺术气息和理念,还原一个个或悲或喜或疲倦的弘一法师。

  除此,借由历史人物抒发现代人内心所需的《达摩渡江图》、《怀素书蕉图》、《李白赏月图》、《东坡问月图》等也被吴泽浩先生纳入了这个系列图。

  这些作品画面祥和安静,线条婉转细腻,因为有着山水花草的气息,人物显现出了灵动,因为有着人的灵动,山水花草倍觉亲切。人物与山水草木相互融通,性灵的感应和精神相互契合,“弘一诗韵”系列看似性灵“和平”,《甲午海祭》则显得“战争”残酷。

  但其实“和平”里面还是“战争”,是时代的不幸之中一个艺术家进与退、浮与沉的战争,悲与喜、辛与酸的战争。好的作品也恰在与此,借历史人物抒发现代人的胸中块垒!吴泽浩先生的弘一法师,吴泽浩先生的达摩法师不止是历史上的一段文字,还是吴泽浩先生在当下的一个追寻和拷问,一种反思和感悟。

  因为吴泽浩先生的“战争与和平”让我们更加感受到,艺术家不是要远离尘世,而是要积极参与,对身边的事物有感情,情动于衷才能出好作品、感动人的作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董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