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文人的文人画——乔通系列访谈录之“谈画”

2015-01-22 14:32:00来源: 作者:
分享到: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人们怎样去欣赏和发现美,一种哲学,一种诗意,一种超然,一种淡泊,一种张扬,抑或是一种激情,中国水墨艺术发展至今,经历了很多变迁,得到了高度的完善和提炼。如果说工笔是一种静气,那写意就表达一种禅味,需要更多赋予笔墨的感情和凝练,更是一种基于哲学、宗教的人生积淀。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人们怎样去欣赏和发现美,一种哲学,一种诗意,一种超然,一种淡泊,一种张扬,抑或是一种激情,中国水墨艺术发展至今,经历了很多变迁,得到了高度的完善和提炼。如果说工笔是一种静气,那写意就表达一种禅味,需要更多赋予笔墨的感情和凝练,更是一种基于哲学、宗教的人生积淀。

  采访乔通先生之前,笔者做了一些前期功课——著名书画家、国学家,他以意境为上,笔墨融合其独到的哲学内涵,他笔下的山水、人物、花卉、鸟兽,万千变化,简单一笔,常运用书法的线条画出,糅合了五行、阴阳、太极的传承。而其书画作品在瀚海、保利、荣宝等拍卖机构也取得不俗的成交记录……

  乔通先生给笔者的最初印象是儒雅端直、幽默诙谐,极具文人气息,举手投足尽显大家风范,但待人随和,没有任何矫揉造作。近期,乔通先生正在整理作品,计划将部分作品结集出版,笔者有幸提前见到他的一大批尚未公开的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广泛,但特点鲜明,无论从立意内涵还是笔法技巧,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人画特有的韵味。大到山山水水、纵横天下,小到虫虫草草、方寸乾坤,在似与不似、是与不是之间,笔墨挥洒处,文人画所独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立即跃然纸上。其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乔通先生告诉笔者,他所追求的“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则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她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她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总汇交集。乔通先生引用近代大师陈师曾的话来概括文人画的核心特点:“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

  乔通先生在绘画实践中,始终坚持这种性灵者、思想者、活动者,而坚避器械者、单纯者。“我的作品,在尊重中国传统绘画基本技巧原则的前提下,突出的是意境,是我个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对大众的诸多感悟,而不敢一味地炫耀技法,更不会与哗众取宠沾半点儿边,那与我坚持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也是中国文人画的大忌。”乔通先生如是说。

  纵观乔通先生的绘画作品,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乔通先生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摹写其心灵感受。他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借此抒发自己内心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正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如苏东坡的“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乔通先生告诉笔者,他内心深处,深受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其作品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籍,但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乔通先生的画重意,正所谓“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

  乔通先生的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零”,“零”既是白,既是空。“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

  乔通先生的画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这正是乔通先生的写照。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论画竹“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乔通先生的画重墨趣,运用墨的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这些在其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特有的强烈主观意识,也正是中国文人画的精髓。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