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经典文学讲坛聚焦《水墨山东》——从远古到当代,山东美术那些事儿

2019-12-17 12:56:00来源:作者:

  12月15日上午,备受济南市民喜爱的大型公益讲座《文学照亮人生——中外经典文学讲坛》在山东书城二楼如期开讲。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讲座既关乎美术,又关乎文学,活动嘉宾围绕着《水墨山东》一书,畅谈了山东美术从远古到当代的发展历程,带领听众进行了一场“山东美术的文字之旅”。

  书画艺术和哲学同源 
  在山东书城二楼,一册册封面设计颇有古典水墨色彩的《水墨山东》摆放在书架上,吸引了不少读者驻足翻阅。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写山东美术史的作者并不是美术家,而是资深新闻工作者、作家、学者郝桂尧。带着这本新作《水墨山东》,郝桂尧和几名美术界的重量级嘉宾共同参加了这期“文学照亮人生”的论坛活动。


资深新闻工作者、作家、学者郝桂尧先生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单应桂先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美协主席张望先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李学明先生


济南市美协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韦辛夷先生

  《水墨山东》是一部全面反映山东美术发展历史的通俗化专著。郝桂尧介绍说,这本书是从他一名非艺术家的个人视角出发,以具体的人和事为切入点,以中国艺术发展脉络为大背景,从远古人类的岩画和刻画符号写起,一直写到当代。《水墨山东》回顾和评述了山东水墨画的发展历程,对地域风格的源流和特点作了深入、具体的剖析。“我写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美术史。甚至不只是美术史,哲学和艺术是同步发展的,所以在探究山东美术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对不同时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的思考。”郝桂尧说。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胡长清先生代表出版单位讲话

  讲座过程中,郝桂尧对美术这种艺术的发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简单梳理。讲到东夷文明的起源时,郝桂尧提到现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把出土于山东大汶口的透雕象牙梳,上面镂刻着3个太阳般的圆孔,下部是直条纹的梳齿,中间是三道等距离微弧短线组成的“8”字型镂空,神似八卦。易经学者认为,这非常像是一个太极图。“这说明最早的书画的符号也是哲学的符号,哲学和书画艺术是同源的。”郝桂尧说,书画是中国哲学最显性的载体之一,中国哲学和书画不仅同源,并且携手共行,从未分离。

 
山东省社科联社会科学进修学院名誉院长吕季明15次进藏,
带来西藏的最高礼遇和首日封,
献给郝桂尧先生,以示对他的敬重和感谢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望评价这本《水墨山东》说,郝桂尧既不是从文艺理论家,也不是从画家的角度,而是从新闻人的角度去撰写的美术史。在他看来,“新闻的角度可以理解为社会的角度”,这给我们重新审视山东美术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济南市美协名誉主席韦辛夷则表示,“写史不易,甚至要付出血泪的代价”。宏大叙事题材的史书一般作家很难掌握,有个办法是从小切口进入,逐渐张开笔触的容量。这本《水墨山东》就是如此,就是从一句“山东人为什么爱书画”写起的。


现场抽奖环节

  山东美术应坚持地域文化特色
  《水墨山东》这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名为“复兴的引擎”,主要阐述了当下山东美术的现状以及未来走向。在谈到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术这个话题时,郝桂尧提到,美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只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至于在新时代已经取得过辉煌成绩的山东美术的未来方向,他认为艺术家们除了技法上的修养,必不可少的还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此外山东美术还应坚持地域文化特色,比如齐文化、儒家文化等等,这些都是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还不可忽视的是,艺术家们要重视从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谈到这一点时,郝桂尧特别提到山东艺术学院单应桂教授,就对“年画”这种艺术门类研究很有造诣。

签售环节

  通过《水墨山东》回顾山东乃至整个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今年已经87岁的单应桂颇有感慨。她说,她这一生和美术打交道,可以说是“探索的一生”。时间永无穷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个人只是渺小的沧海一粟,而一个人在时间长河中掠过的时间相比之下更显得短暂。所以正如她的老师李可染所说,“一个人哪怕把美术史往前推动一点点就很了不起了。”单应桂举例说,经过清末民初人物画相对黯淡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人物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光是在内容上,同时也在技法上有了很大突破。“当时有很多画家研究应该用什么样的线条去表达制服。因为在此之前人们都画古装、画长袍,不知道现代服装如何用各种线条去表达。当时的艺术家们将其作为专题来研究,可见艺术发展在每个阶段都要解决那个阶段的问题。”单应桂说,问题解决了,就是艺术上的突破。


合影留念

  和单应桂、张望和韦辛夷差不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李学明也是郝桂尧在《水墨山东》中浓墨重彩书写的一名优秀画家。“他寻找中国写意文人画的‘真脉’和‘老根’,并赋予其新时代的色彩。”郝桂尧说。
  活动现场,李学明提到了自己刚刚举办的画展“瞻岱记”,是一组以泰山为题材的近两百幅的小品画。“泰山很难画,因为它太厚重。画泰山也是我多年来的想法和感悟。”李学明说,其实不管画什么,画到最后画的都是人,都是对生命的真实感悟。而绘画中的“真”,这也是这门艺术最感动人的部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子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