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格与人格

2017-04-20 20:18:00来源:大众日报作者:刘广东

  近来看到一些关于大家、名家画展的报道,中有郭志光,读后多有联想。年逾古稀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资深教授郭志光先生,早以大写意花鸟闻名遐迩,专家学者评论如云。本文仅从一个书画爱好者和老友的视角,试陈门外浅见,就教同好和方家。

  中国画这一独具特色的东方绘画艺术,长期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着。西画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全盘西化呢还是坚持沿着民族化的道路创新这样一个何去何从的问题。“文革”时期,中国传统花鸟画痛遭挞伐。“文革”结束后,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画呈现出多元语境,何去何从的问题再次摆在中国艺术家的面前。在此情势下,志光先生作为中国当代大写意画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之一,最突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以耐得寂寞的韧性,通过长期不懈地探造个性化艺术风格以强化民族特色的大胆探索和实践,在理论和指导思想上、在绘画意境和形式语言上,实现了大写意画向当代的转型。

  对画家来说,画理是创作的指南。懂得画理的人,不一定会画或画得好,但绘画大家一定精通画理,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写意巨匠徐渭、石涛、八大、扬州八怪直到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等,无不如此。志光先生对中国美术史和历代绘画大师特别是晚明以降的写意大师,作过精深的研究,对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和画理名著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谢赫的《古画品录》、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以及《易经》、《老子》等哲学高典,都下过不少功夫。他确认,文理和画理、诗品和画品、古与今,都是相通的。与此同时,他在艺术创作实践中进行着大写意画由传统向当代转型和承前启后的多方面探索。2000年他出版的《花鸟画画理》一书,正是这些探索的理论成果。此书以简洁的论述配以百余幅插图,集画理、画史、画法于一体,亮点频频,多有新见。该著以唯物史观洞察中国美术史、评析画家画作,阐明中国画“同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化的发展,同民族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和审美要求一脉相承”,指出中国画与西画的区别,主要在于人文思想的不同,“中国画之所以立足于世界之林,成为与西画并列的两大体系之一,根本在于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理论、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形式、自己的品位、自己的风格和自己的东方艺术之魂。”他还冲破非此即彼的极端化观念的束缚,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说明艺术与生活、艺术性和思想性、继承和创新等重大问题的对立统一关系。基于强烈的历史担当和明确的艺术使命,他郑重申明:“创新是时代的需要”,“笔墨革新”应当“表达新时代的画意”;在当代,美术家如何与时代同步,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反映并服务社会,“是对每一位画家的考验。”他大声疾呼: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画家,应走出“自己的小圈子”,“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坚定不移地把东方艺术之根深深地扎在民族与时代之中”,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抛弃一切“旧观念和旧形式”,“用饱满的画笔描绘现实的时代”,迎接写意花鸟画“一个又一个的繁荣期,登上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创作高峰。”

  志光先生还从鉴赏的角度和唯物辩证法的高度,提炼、归纳出有着内在联系而又层层递进的五对审美范畴:一、立意与传神;二、传神与修养;三、修养与格调;四、格调与风格;五、风格与创新。对此,著者结合绘画史相关资料和具体画家画作,作了深入具体的解析和评论,令人耳目一新。无疑,这是作者几十年教学、科研和创作经验的总结,对指导画家创作实践和提高观众鉴赏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可以说,学养准备不足,是一些很有才华的画家未能紧随时代不断超越自我的短板。而志光先生在文、史、哲、身、心等多方面画外功的深厚修养,则是他不断推陈出新、领画坛风骚的基石。对志光先生画作的意境和形式语言创新特色,不少论者已有评析,这里仅强调一点,即志光先生借鉴和推陈出新的方法论原则,此乃少有人企及且尚无人论者。他眼界开阔,胸怀浩瀚,悉心向传统大写意、小写意、工笔、民间艺术以及西画等不同画种、画派的经典寻觅营养。他的高明之处是,不局限于临摹,不着重在一招一式,而在融会贯通,善于从事物内在联系的哲学层面把握贯穿经典中的精神和方法。他下过很大气力研究吴昌硕,重点学大师如何使作品充满文人精神和书卷气,从而掌握其用笔和设色的方法。他学潘天寿,主要遵循潘老关于“三分读书,三分书法,三分作画,一分其它”的教导和创作中勇于大胆造险、破险的精神。他研究西画大师梵高、毕加索等,窥得其变形、用线的妙谛,在于吸取了中国画的元素,于是进一步探讨梵高怎样向中国学习用色用线的,以此为门径作为自己创新的借鉴。他用同样的方法,学白阳、青藤、石涛、八大、扬州八怪、恽南田、任伯年、齐白石、朱屺瞻等等,“遗貌取神”,形成气象一新、独具风韵的个性面貌。

  中国画与中国书法有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所谓“书画同源”正是对这一特色的精准概括。正因书法是绘画的基本功,所以历来的绘画大师也是书法高手,反之亦然,只是往往一方面的突出成就掩盖了另一方面。故而,研究绘画大家时,观照他的书法是必要的。对志光先生而言,这两个方面的相辅相成,正是他的优势,可谓“双翼齐飞”。他在《花鸟画画理》中的“笔墨”一章中,专门论述了绘画执笔、用笔的学问,并说“基本原则同书法要求相通”。遗憾的是,对此至今鲜有论及,故此一试抛砖引玉。

  我曾说过,有些书法家的字是画出来的,而志光先生的画是写出来的,其书法有非同一般的功力和造诣。他家学渊源,早在幼年和少年时代,就在书画名家的具体指导下作画习字。浙美时期,受一代书法大家陆维钊先生的严格训练,重刚毅雄健、脱俗绝艳,先学颜真卿,后学苏轼,又习怀素,掌握了楷、行、草书写技法,十余年日夜孜孜,常有新悟。调回文化底蕴丰厚、大家辈出、书法珍品遗存遍布的山东后,如鱼得水,聚力含吮历代书法精华的营养,书作渐呈苍劲古朴、健硕雄强和韵、法、意、势皆备的艺术个性成熟面貌。他善写行草大字,结构紧密,情态生动,执笔偏高,万毫齐动,提、按、导、送结合,一笔出之,节奏鲜明,动感极强,可谓笔精墨妙。至于条幅和横披创作,则疏密得当,揖让有度,参差错落,既有颜平原之刚毅遒劲,又有苏东坡之丰腴跌宕,令人钦叹。看他的画作,便一眼看出他书法的影子。其藤萝,茂密晶莹的紫霞间隙,那古意森森似苍龙盘旋的老干,那生意盎然似翩翩起舞的嫩枝,都是含情书法线条的投射。再看其梅兰竹菊,同样别有意味,个性极强,内中原因固多,一重要者当是书法用笔所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红袍《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郭志光》,收入先生的一幅八尺立轴,画的是一、二株傍赭色巨石而生、叶疏果密的葫芦,果实或杏黄、或桃红、或柳绿,枝蔓似龙飞凤舞跃动其间;巨石顶端的强健雄鸡一足着石,一足凌空,目光紧盯下方寻食待捕。面对这灿烂斑驳的迷人景色,令人频生丰秋在望的喜悦和静中有动的美感意趣。作品题款为“乾坤硕果悬丹青,辛卯以书入画并题缶翁句補白。”这里至少说明以下四点:其一,志光先生对吴昌硕大师以篆入画的透辟理解;其二,他是如何学习大师们的精神和方法的;其三,此画恣意腾飞的藤蔓,显示了如入化境的草书功力;其四,体现了高超艺术性和健康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2008年10月,我遵约看过志光先生未曾展示过的一批新作后,写下这样一首诗:

  又磨一剑起新风,南北东西铸韵容。

  恣意椽毫千钧发,纵情墨色万象生。

  忽翔忽息鸟倾意,大开大合花吐情。

  画内余音萦画外,高格意境尽无穷。

  志光先生融汇大江南北众多前辈艺术大师的精华和西画营养,以气如虹、象万千的笔墨(彩)意态勾勒出蕴含画家情愫的自然生命体的娜姿和险生险解、奇妙多变及大开大合的图式,加之浑厚凝重、五光十彩的耐看色调,形成神韵蕴藉、大气横溢的深邃意境和现代感极强、瑰丽奇幻、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他笔下的各种物态,酷似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同画家与大自然的林林总总进行着有声、有色、有味的对话,甚至悬崖巨石似乎也稳坐一隅而娓娓道来。看:造石线条驭笔的急、缓、提、按、顿挫而形成的动感节奏,不正是画家融入表现对象的感情脉搏之跳动吗!仅此一瞥,便可感悟“气韵生动”这个古老美学法则的一丝含义了。

  2010年10月,我现场观摩志光先生书法创作并拜观他的部分书作之后,又写过下面一首诗:

  韵规意势集一身,挥洒一凭擎画魂。

  万卷书行千里路,尽尝五味石成金。

  志光先生汲取中国书法优秀传统审美观念的精神内核,将韵致、法度、意趣、气势集于一体,形成高格调、高品位的特色,而这种特色书法与画作相结合,又成为支撑雄浑超诣、光彩夺目大写意画的筋骨魂魄,二者相互辉映,蔚为大观。这经过种种磨砺而炼就的点石成金的道法神工,自是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合璧的结晶。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前夕,鲁迅先生说过:“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不但喜欢玩赏,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还说:“我们所要求的美术作品,是表记中国民族知能最高点的标本,不是水平线以下的思想的平均分数。”(《鲁迅全集》第1卷第4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1年北京第1版)。志光先生高品位、高格调的作品,正是他高尚人格的表现。

  从前面谈到的志光先生的治学态度、创作理念等方面,已经看出他献身中国画艺术的精神和情怀。应当说,他的最可宝贵的品格是和千古不朽的中华民族的国格水乳交融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时时念及的即是如何使大写意花鸟沿着既保持中华民族的特色、又具有新时代气象的路子和方向攀登新高峰。他认为,失去民族特色即东方之魂,根本不可能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不发射推陈出新的时代光芒,也难以令国际艺苑刮目相看。这是志光先生作为令人尊敬的当代画家画格的精华之精华,也是他作为当代艺术家的可贵人格本质之所在。在有的人叫嚷着“去中国化”、“取消中国画提法”的时候,志光先生殚精竭虑地呵护中国画,砥砺前行,奋力焕发中国画时代的青春,这种根植祖宗沃土的民族文化信仰、信念和理想,是何等珍贵啊!

  下面,再从社会人际角度谈谈志光先生画格基础的人格。

  尊师重教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历来为学人所重。志光先生的教育和文化世家背景及他的从教职业,使其于此更加堪为楷模。他对不同时期的业师,至今还常常念及,且爱之弥深。中学时代辅导、奖掖、提携过他的侯卓如、徐培基先生在世时,他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二位府上看望慰问。对浙美时期曾言传身教过的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陆抑非、刘苇等前辈艺术家,时时流露怀念深情,感恩至极。更令人欣欣然者,志光先生将深厚真挚的尊师之情,转化为攀登艺术高峰的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在苦苦历练中终成大器,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尊师。这也正是前辈艺术大师的终极期望。

  “万善德为本,百行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又一传统美德。志光先生是有名的孝子,父母在世时,每逢春节和重要节假日,他都与夫人陈丽芬女士回老家探望陪伴老人。去年春节前,九十七岁高龄的老母病卧在床,他与陈夫人一直精心侍奉在侧,直到老人仙逝。真是在家尽孝,在艺术事业上为国尽忠,是名符其实的忠孝两全。

  善待同事、同行。看志光先生作画,会感到他胸中汹涌澎湃的急流在涌动,豪强的墨笔似长枪大戟在挥舞,但一掷笔落座,便文气十足起来,霸悍之概荡然无存。一前一后判若两人,这前者只有到他的画作里去寻了。我曾对友人说过,志光先生为人和气、大气、君子气。和气:他对人总是谦恭、随和、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平等相处,从不摆谱,从不耍大牌。对青年教师和自己的学生也是仰望之,极为细心地从他们创作思路中挖掘宝藏。在笔会上与谁都能友好合作,即便书画爱好者他也乐意相助,为其补画。大气:尽管他的作品广受欢迎,市场价位颇高,但他从不炫耀。只要有大的公益活动,特别是赈灾济困的事,从不落后,慷慨大度,痛快利落,绝不斤斤两两。君子气:古代经典如《论语》对“君子”多有论述,指品德高尚的人,并有“九思”之说等等。另外,还有与“小人”对举的一面,如孔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之谓。前面所言“和气”、“大气”也属君子气。此外,志光先生的君子气还表现为当代艺术家的怀抱、气质、风度和人文精神,勤奋耕耘、不卑不亢,大美不言、目极远方。他正是秉持这种精神从事艺术事业的。

  继第五届中国画艺术节“三郭(郭怡琮、郭志光、郭西元)演艺”之后,第六届中国画艺术节又推出“画都之光——郭志光花鸟画作品展”,深受广大观众和省、市领导好评,并得到刘大为、杨晓阳、郭怡琮、潘鲁生等名家点赞。对此,获得褒奖的主人是怎样想的呢?他在今年初与“郭志光精品迎春展”同时举办的“郭志光艺术研讨会”上说:“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够烘托我省的艺术氛围,带动年轻人的创作积极性,也能更好地检阅、修正自己。尽管已经年过古稀,但是仍想以自己的展览为起点,继续攀登艺术的高峰。”多么朴实、真诚!多么铿锵有力!这就是他成功后的所想所思,这就是志在向祖国和人民提交“表记中国民族知能最高点的标本”、五内充沛着当代中华君子文化人格的郭志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宪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