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自然 乎法传统——孙增义先生作品欣赏

2017-04-01 16:19:00来源:大众网作者:

  孙增义,笔名曾义,号鹊华居士,男,55岁,济南市人,工山水、花鸟,国画《国色天香》获2009年山东省“九阳杯”大赛银奖;2010年国画《阳春图》(牡丹)获得第十三界世界华人艺术大会国际银奖,并同时获“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称号;国画《国色天香》(牡丹)获2010年全国“东方美”诗联书画大赛二等奖;国画《富贵大吉》获2011年全国“羲之杯”诗书画家大赛三等奖;2012年参加山东省文联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的“齐鲁情”书画展,《富贵大吉》(牡丹)获优秀奖;2013年国画《松溪渔隐》(山水)获全国第三届“炎黄杯”艺术大赛银奖;2013中国艺术节(济南)参展国画作品《泉城夏夜》获优秀奖;2014年山水作品《好是春光湖上亭》获中国·北京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中心大赛一等奖。现为山东省收藏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画学会会员。

  取法自然 乎法传统

  “取法自然”是绘画精辟之论,临摹和欣赏古人绘画,写生 ,都是取法自然。“取法自然”就是要求上手临摹写生的立点要高,绘画取法立点高,绘画才能取得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写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是以自然为师的美术学态度,是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用美术表达的一种特有方式,是锻炼绘画造型能力的基本方法,中外的艺术家都非常重视到大自然中进行写生,法国绘画大师安格尔强调向自然写生,吸取大自然的养料,18世纪法国印象派代表画家莫奈、马奈、雷诺阿等艺术大师,就是通过到大自然写生方式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活场面和自然景象。

  明代四家之一的沈周一生游历于江苏、浙江一带。他喜欢在吴中和江浙等地的游历,用情创作了许多访胜纪游的画作。他在《西山纪游图卷》自题中所说:“余生育吴会六十年矣,足迹自局,时时棹酒船放,游西山寻诗采药,留恋弥日,少厌平生好游未足之心。归而追寻其迹,辄放笔想象一林一溪、一峦一坞,留几格 间自玩”。可见这些纪游作品虽是不一定完全尊重所看之景,但基本是游览归来凭记忆画的。但有时沈周还是挺尊重自然景象的,如他的《虎丘十二景图册》,多描绘近景,构图取局部,更能细致入微的体现苏州各处景色的生气。例如《虎丘十二景图册》之一描绘了一山林中的僧舍,僧舍简单,纯以线勾出,僧舍周围点树,树繁杂,形态各异。僧舍与树一简一繁,相互映衬,有很强的节奏感。此图中最有生活气的是前面的土墙,弯曲斑驳,寥寥几笔,如在眼前。

  沈周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既临元名家,又进自然汲取营养,深受“元四家”的影响,特青睐于王蒙,更倾爱于黄公望,极注重笔墨变化的层次感和艺术表达语言的丰富性,风格逐渐由细变粗,终形成粗笔风貌,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其画作景色繁复,笔法细密,山石作披麻兼牛毛皴。他背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他功力的淋漓尽致体现,由此可见,沈周是临前师的杰出代表,是取法自然的宗师。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用了七年时间。他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笔墨技法,此画炉火纯青,流芳百世。《富春山居图》千丘万壑,奇峰林立;千峦叠嶂,深妙无穷。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此画是人情感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取法自然,临摹写生皆取自然,又歌美自然,是艺术高度概括与自然和谐统一。

  乎法传统,中国画传统是以意境为灵魂,融诗、书、画、 印为一体,诗情画意为内涵、抒情言志,成为中国艺术特有的审美。气韵是中国画审美的重要内容和审美标准,在《古画品录》中“气韵生动”被定为绘画的最高境界,而气韵并非是很玄的东西,它由笔墨和色彩而生,舍去笔墨色彩就谈不上气韵。国画同时还十分重视用笔、用墨,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画面空白的运用独具特色。中国画强调笔墨功力,宣泄情感为目的,在千年的艺术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构建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气质与性格。中国画传统还是以线条为造型手段,以诗的境界为灵魂,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诗情画意为内涵、抒情言志,表现出物我一体不可分割的静态美。线性审美是中国画传统精神的根本文化渊源。南齐谢赫在“六法”中提 出“骨法用笔”,这是对线条运用、对物象基本结构的表现,要求用线条表现 出物象的结构,所画出的线条要有精神、沉着,不死板,灵活多变,以书法线条入画,要有骨力,力透纸背,不可软柔不振。线条出自画者心灵的主观认识表现,是修养、学识、经验的发挥,也是思绪的流露和情感活动的痕迹。线条的不同变化体现了作者的个性与风格气质,情绪欢快时画出的线条呈现出流畅、轻快的感觉,情绪压抑、愤怒、激动时画出的线条就呈现出顿挫和沉重感。中国画家正是利用不同的线条传达出物象以及自己不同的情感。所谓“怒画竹、喜写兰”,无感情的线条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通过长短、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疾徐、抑扬顿挫、虚实、疏密的线条,才能塑造出神形兼备的艺术形象。花鸟画的勾花、画叶、写藤都有一定的线条笔法,刚柔并重,千姿百态。在人物画方而,有专为表现各式各样不同服装材料而创造的技法——“十八描”。山水画有多种皴法与点染,表现山石纹理的不同质感与形态。

  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是广泛认同的“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其特点是坚持传统绘画最基本笔墨方法的语言方式。笔墨方法不仅包括写意画的笔法墨法,也包括工笔画的“骨法用笔”以及相关的晕染法。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吴湖帆、石涛、陆俨少、李可染、傅抱石等以及晚近许多画家,都属此类型。

  传统型中国画的生命活力在于内容、情感、具体程式、画法与风格都不断新变,但不改变由其基本语言方式决定的传统风格,对力感、节奏、韵致的要求很实很高。传统是黄宾虹在绘画运用中的法宝。在谈到董源的画风时黄宾虹说:“董北苑画,近看只是笔,参差错杂,不辨所画为何物。远观则层次井然,阴阳虚实,处处得体,不异一幅极工细之作。”可见黄宾虹对纯天然的传统作品喜爱有加。黄宾虹中国画传统是以意境为灵魂,融诗、书、画、 印为一体,诗情画意为内涵、抒情言志,成为中国艺术特有的审美。

  魏晋时期顾恺之,将绘画的批评实践应用于绘画的技法表达,从而超越了绘画的本质而上升为一种绘画精神。将绘画从技法审美的层次,上升为文化追求的高度。后来的南朝谢赫更是在其基础之上将绘画的批评实践,具体化为一套完整的绘画评价体系:“六法”。即所谓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成为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绘画奉若经典的金科玉律。到了唐代,更演变出了神,妙,能,逸的分品方式。这所谓的“六法四品”就是中国绘画传统的精髓所在,当今绘画要继承发扬中国画的传统,这些灵魂瑰宝值得再品味。

  

  《好是春光湖上亭》

  

  《深山藏幽》

  

  《富贵大吉》

  

  《青山百里溪水流》

  

  《泉城夏夜》

  

  《富贵大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宪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