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世乐事颂太平
——恩师冯其庸的《后雪浪石歌》

2016-12-26 09:43:00来源:大众网作者:

  叶兆信

  我的恩师冯其庸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红学、文史大家,又是一位特别喜爱和钟情鉴赏、收藏、咏唱奇石的书画家和诗人。仅我亲见、亲历并铭记的先生的咏石诗作,就有题山旺化石、题天惊峰、题新得太湖石和题孙博湖石等整十首。更记得辛卯年仲秋我为先生送去一崑崙红石时先生所做的诗歌,结尾竟是“翁朝此石深深拜,永伴瓜翁也姓冯”,可见先生对奇石所独有的挚爱与深情。我猜度,先生自称有“石癖”,大概是多年来透辟研究《红楼梦》,受其作者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咏石名著的深刻影响所形成;也许是先生在学术研究中一向高度自觉地恪守亲察、亲历,求真、求实(石)的伟大精神所凝就。此次先生为我再度撰写并手书长卷《后雪浪石歌》,则是发生在三年前的故事。其生动内涵依然体现着九十又一岁的先生那不懈求实(石)的壮阔情怀,常常让我陶醉,让我深思,让我振奋。

2011年7月冯其庸先生在泰山镌刻玄门处留影(叶兆信摄)

  那是 2013年8月22日的傍晚,我请了四、五个人帮忙,才将我偶得的一块泰山雪浪石搬上卡车,准备第二天送往北京先生的瓜饭楼庭院。我打量此石,重约一吨,纹理清晰,画面突出,黑白对比强烈,极备阳刚之气。近距离观看,可识其性情粗犷、豪放,能见其色泽浓淡相宜,大有中国画大写意之山水的神韵。据有关资料介绍,雪浪石,乃北方第一名石。不仅花纹瑰丽,风情万种,且历尽火与水的磨砺,形态各异。其白色花纹,形似流水瀑泉,浪涌雪沫,若隐若现,颇似山水画卷,特别适于点缀园林绿地。但我想,不知先生在审视此石后,会有怎样的评说?

冯其庸与叶兆信在甘肃博物馆欣赏汉简

  第二天一早,我们即动身出发。我乘小车先行,11点27分到达张家湾芳草园。运石头的大车晚到1个多小时。就在我们等待大车的间隙,先生认真审看了我为济南白云洞创作绘制的《羣仙朝圣》壁画喷涂照片。他亲切地对我说,“整体构图、人物造型、画面着色,都好,最突出的是构图严谨,线条流动,富丽堂皇。建议出部书,把你泰山玉皇庙、济南合龙寺、济南白云洞的所有壁画,包括全图和局部图都集中起来。这对于我国传统壁画的继承发展是很有意义的。现在确实没有多少人能做这么传统的事情”。交谈结束,先生即起身领我们来到院子里,亲自划定了安装泰山雪浪石的具体位置。我们则商定,下午两点半以后搬石进院,以免再次打扰先生。其后一切顺利,安装完毕,夏师母代表先生表示了满意和致谢。

  然而,我还是没有料到,就在我从北京归来的第二天,先生即打来电话说,“看了泰山雪浪石,很是振奋,我写了篇短文,题目叫《后雪浪石歌》,等我改定以后给你”。我非常高兴,翘首以待。可就在我预定高铁车票,准备再次赴京取回先生的文章时,9月3日的上午9点,我收到了夏师母给我发来的快递件。我激动地双手颤抖着打开封袋,展现在眼前的,正是先生为我写就的行书手卷《后雪浪石歌》——用四尺对开纸横书,加标题共五张。我深深感动,欣喜若狂,立即展纸一一拜读,只见先生的《后雪浪石歌》曰:

  叶君赠我雪浪石,状如泰山纹雪白。盘旋曲折奔腾下,

  其势胜过香炉瀑。我昔曾到香炉顶,众水汇合聚一盆。

  倾泻直下千丈洁白如匹练,从天挂到地涯平。日光照射如

  银川,耀眼生花成幻景。再看叶君所赠雪浪石,势挟泰山

  动北辰。满天飞瀑云雾缭绕古松奇柏相纠结,一片天机画不

  成。五岳之外只黟山,群峰罗列真仙境。忽见天都浩浩荡

  荡飞来万重云,莲花玉屏飘渺虚无如仙庭。南峰东峰肃立

  环四周,风吹紫竹长笛凤箫玉筝丝弦皆和鸣,似奏仙乐送

  至尊。再看我园天惊峰,正开天门延上宾 。忆昔东坡居士

  宰真定。曾得奇石贮玉盆。形如石鼓黑质白章绕玉盆。至

  今完好如当初,坡公题句妙笔飞动周玉盆。见此奇石如对

  坡仙面,可惜满怀沧桑无由陈。今我何幸得此太古之奇石,

  焚香釃酒告古朋。料想坡翁得知亦称快,挥毫定再作长吟。

  从今我园五峰并耸立,只待圣世乐事颂太平。

  癸巳七月十七处暑之夕,夜一时,于瓜饭楼北窗口吟,

  后十日书此。昔东坡有《雪浪石》诗,乃名此诗为《后雪

  浪石歌》。非敢效颦,乃珍此石也。宽堂 冯其庸 九十又

  一于瓜饭楼。

  先生的长歌,别开生面,恣肆潇洒,娴熟地实践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开笔即直书雪浪石状如泰山,纹理雪白,势胜香炉瀑;接着转笔写自己亲见香炉瀑“倾泻直下千丈洁白如匹练”的壮景;又仔细描绘自己审视泰山雪浪石所见之满天飞瀑、云雾缭绕、古松奇柏、群峰罗列、众乐和奏的奇景和人间、天境相融合、园内天惊峰也“开门延宾”的大观;其后再写亲自考察当年苏东坡任职真定时所得太行山雪浪石的原貌和苏东坡题句玉盆、做《雪浪石》诗的景况,抒发自己“见此奇石如对坡仙面,可惜满怀沧桑无由陈”和“焚香釃酒告古朋”的心境;然后又写庆幸自己得此泰山雪浪石,并揭示园中五峰并立,“只待圣世乐事颂太平”的主旨。第二段则主要是写了成诗的过程及命题的缘由。全诗气势宏伟,比兴巧妙,起承转合自然、灵动,上下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无愧当今歌咏奇石之绝唱。

  为了更好地领会先生的长歌和先生在诗中与苏东坡穿越时空的情感表达,我也认真查阅诵读了苏轼的《雪浪石》诗:

  太行西来万里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园山水聊心存。

  苏东坡的这首《雪浪石》诗,开头并没有直写雪浪石,而是先以雄健之笔描摹太行山山势高大雄伟,可与泰山争尊;它的飞狐、上党山脉被称为“天下脊”,挡住了日月出没,隔开了山东二百郡,使山西北部也变得人烟稀少;还有千峰万峦如矗立的军帐,崩崖凿断开辟了太行的陉口。出自这样雄伟太行山的雪浪石,实乃当年与敌人交战时留下的“飞石”。其后,诗人才开始写雪浪石现在的处境。原本是“惊落天骄魂”的飞石,现在变成了被人观摩玩味的观赏石;然后又写自己将雪浪石放到玉盆中,激水其上,犹如飞雨。自己只能“把酒坐看珠跳盆”。想到石头的际遇,联想到自己被贬的处境,深感世事变化,如在梦境,只能以石寄托思乡之情。其风格雄伟矫健而又沉郁顿挫,引人深思。

 

 

 

 

 

 

恩师冯其庸的《雪浪石歌》照片

  先生的长歌与苏轼之诗一样,同为咏石言志,寄托胸臆,且今古呼应,似遥相唱和,有着气势磅礴的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也确因作者所处古今时空相距久远,社会环境、人生际遇和洞察认识水平的不同,而在立意、构思、情怀抒发上各有千秋。而我感到,先生的长歌乃是当今伟大时代美丽祖国的赞歌。其立意更为高远,胸怀更为广阔,情感更为丰富。再三拜读先生的《后雪浪石歌》,我读出了先生对雪浪石、对香炉瀑、对东岳泰山,乃至对祖国山水的深情赞美;读出了先生对人间仙境、对生态文明、对国泰民安的称颂和讴歌;读出了先生对我这个有志于承传我国传统壁画、线描艺术的学生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读出了先生挥洒自如、引古颂今,对宋代文学大家苏轼乃至传统文化的尊崇、神交与承传;读出了先生作为一位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当代著名学者的伟大抱负和使命担当。

  美哉,壮哉,恩师冯其庸先生的《后雪浪石歌》!

  2016年11月于仰圣斋

  附一,我亲见、亲历、并铭记的冯其庸先生的其它咏石诗十首。

  (一)《题山旺化石》,距今一亿八千万年,诚世界奇观也:

  云程万里到青州。来读石书万卷稠。

  众妙之门何处是,山旺一叶史悠悠。

  (二)《题新得太湖石》:

  镂云裁月是何人。万竅和鸣只片唇。

  玉女窗虚延夜月,桃源洞邃待秦民。

  春风吹出洼窝密,夜雨同奔百窦囷。

  待得先生挥画笔,一齐收取入图新。

  (三)《题叶兆信藏珊瑚峰》:

  何人秘此玉珊瑚。曾入米家书画? 。

  天意而今归叶氏,芳园一曲胜天枢。

  (四)《题孙博湖石》:

  裁云镂月夺天工。瘦皱周身漏透通。

  不是人间太湖石,分明天上玉玲珑。

  何人得此玉屏风,苍莽希微太古同。

  玄圃崑崙长积雪,天池阿母失其踨。

  (五)《自题拜石草堂》:予新得湖石取名凝云,瘦、皱、漏、透俱全,状如停云。周身洞穿,通透互连,至今无法计其孔数。高四米, 重五吨,石之佳品也。置之园中,终日相望。

  望思峰上月如霜。一片停云坐对望。

  百载古梅龙蟄起,苍松偃蹇欲扶将。

  野园只合山人住,草舍聊供逸士狂。

  待得明年陶令节,东篱醉倒八千觞。

  (六)《题天惊峰》 :

  天惊石破落园中,排闼送青万象通。

  撲面奇峰迎雅客,方知此老是颠翁。

  (七)《题奔云峰》:

  奔云坠石是何年,飘落园中也是缘。

  况有古梅来作伴,得离尘俗便成仙。

  (八)《题天惊峰兼怀曹雪芹》:

  拨地参天第一峰。崩云坠石落凡庸。

  天惊石破人何识,百代沧桑一梦中。

  (九)《题泰山桃花峪摩崖石刻》:

  玄门题壁愧岱宗。无字碑铭大国风。

  爱煞桃溪松径好,瘦藤布履上云峰。

  (十)《题崑崙红巨石》:兆信贤弟为予送崑崙红巨石,色红

  如血,因以长歌为谢。

  崑崙玄圃积猩红。贵比黄金绝秘踨。

  东海忽传惊世信,崑红突见大炒砻。

  叶君本是摶龙手,立送京东拜石翁。

  满室宝光红四壁,韵神直射斗牛宫。

  翁朝此石深深拜,永伴瓜翁也姓冯。

叶兆信简介:

    叶兆信山东夏津人,从事新闻美术工作多年。1986年起师从冯其庸先生至今。冯其庸先生教导他要认真读书,“读书是书法、绘画的基础,打不牢基础,达到高境界是不可能的。”冯其庸先生带他走过了大半个中国,去内蒙古居延欣赏汉简,到敦煌莫高窟、吐鲁番克孜尔千佛洞礼拜壁画,到徐州等地考察汉画像石。鼓励他为泰山极顶玉皇庙、济南白云洞道观绘制壁画。叶兆信还随同冯其庸教授拜访了刘海粟、赵补初、启功、季羡林等大家。叶兆信说,师从冯先生的最大收获是,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实事求是的艺术型人才。叶兆信现任山东大众日报社高级编辑,山东省新闻美术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出版<中国佛教图案集》(合作).《中国诸神集》、《中国历代器物图案集成》等著作。

 

叶兆信在济南合龙寺壁画绘制现场 

 

冯其庸为叶兆信画展题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宪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