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山东省新闻美术家协会主席叶兆信:一线丹青 万千气象

2016-09-12 11:07:00来源:德州新闻网作者:尹滨

  □本报记者 尹滨

  9月2日上午,出夏津县城,一路向西、向南,经过十几公里的曲曲折折的乡村公路,我们来到了夏津县白马湖镇白庄村。

  村子位于夏津、临清交界处,京杭大运河畔。这个季节,村外是一望无际的青纱帐,让小村显得格外安静。

  这里是大众日报高级编辑、山东省新闻美术家协会主席叶兆信的老家。“回到老家就觉得内心特别踏实、安静,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 ”叶兆信告诉我们,自己每年在老家至少要呆三四个月。这次回来,是继续完成为济南白云洞景区创作的壁画。

  自幼显天分广泛求索笔精墨妙

  叶兆信的父亲是乡亲们公认“见过世面的人”:读过书、当过兵、当过保管员、做过赤脚医生。尤其在部队,先后参加了潍县、济南、上海、淮海等大战役,解放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受伤后回国,被认定为二等乙级残废军人。父亲喜好读书写字,在很多年里一直坚持记日记,这些都对叶兆信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叶兆信幼时就显露了很高的艺术天赋和悟性。小学二三年级时,他无师自通照着课本上的插图学会了画画。当时学校里有一个美术老师郭毓明,看了他的画赞不绝口。但父亲怕他耽误学习,不支持他,甚至专门告诉郭老师“不要教他画”。这没能挡住叶兆信的热情,他描课本插图、描墙上挂的年画,也给乡亲们画人像、画中堂,到小学四年级时,叶兆信在周围村子已经小有名气,画的中堂甚至“卖出了5毛钱一张的好价钱”。

  看到叶兆信对画画这样执着,父亲也逐渐转变了态度。14岁时,叶兆信被选拔到县文化馆举办的书画培训班学习,开始系统地学习画画,绘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197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地毯专业。

  对艺术的敏锐领悟力,使得叶兆信没有仅仅局限在工艺美术的专业上,而是对油画、水粉、水彩都有深入的实践,且成绩斐然。后来,他把自己的艺术重心转移到国画小品和线描人物上,展现了自己在艺术上的全面修养和笔墨功力。他的国画别具古雅恬淡的风韵,以平淡之笔,发清新之思,看似不经意之作,却浑成大雅,有卷舒之妙。他画时鲜蔬果,画松梅竹菊、水仙牡丹、幽草涧兰,画孤帆远影,远渚近滩……画面中的景物单纯而又灵动,充溢着朴素亲切的自然美,让人想起唐人的五言绝句。他的国画作品给人以轻松感,下笔从容,淡淡着墨,而寄慨遥深;笔墨无多,而有悠扬不尽之致。叶兆信这种似浅而深、似直而曲有着恬静闲雅意境的国画作品,让人在都市的喧嚣中享受到一份安宁与温情,也显现了他对水与墨的挚爱之情和不为繁忙的事务所累而始终葆有的天真、平和的心境。

  刻苦勤勉日积月累功底深厚

  有点天分的人,往往容易恃才傲物,不肯下苦功夫。但叶兆信却深知艺术靠的是三分才情七分努力,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青岛工艺美术学校的3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几乎临摹完成了学校收藏的所有图案样稿,毕业时,他积累的临摹图纸摞起来足有1米多高。那几年,他基本没有在凌晨4点以前睡过觉。

  叶兆信的刻苦勤勉,在工作以后体现的更为充分。1981年毕业以后,他在山东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了两年,1983年进入大众日报社做美术编辑。工作之余,叶兆信坚持画地毯图案,4年时间里一共画了113幅。“地毯图案密密麻麻,都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画一幅就要一个星期的时间。现在想想,我也很佩服自己当时的毅力。 ”叶兆信笑着说。

  正是那时在线描图案上日积月累的努力,使得叶兆信积累了深厚的线描功底。后来,看过他的线描图案展的许多业内人士,对他的线描图案都念念不忘赞叹有加。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观看作品后,写出一段精彩的题词:“以极精极细之心、极静极稳之情、极坚极毅之力、极锐极微之针、极彩极丽之丝,写祥龙嘉凤之鳞羽,猛虎斑豹之毫毛,而无一笔之失;如沧海洪波,洞庭银粼,万千涟漪,环环相生,环环相续,而无一环之差。此等功力,如花开天成,云出无心,直是化工之笔,吾不得不赞叹之、感佩之、念颂之。夫以此等精神,世间何事不成,何业不就,岂独图绘也哉! ”

  已故著名画家许麟庐先生也曾赞扬说,叶兆信白描人物功底深厚,当代中青年画手未之有也。“先生专门给我写信鼓励我:功夫到了自然成,只要时时研究,天天动笔,一切难度迎刃而解。这些年我一直牢记先生的教诲,一刻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叶兆信回忆说。

  他曾反复临摹过《八十七神仙卷》,线条自然流畅而又富于韵律,令人玩味不尽。他又曾费数载心血,以线描的方式把已漫漶不清、残损不全的沂南汉画像石拓本勾摹复原,对研究和欣赏此墓壁画做出了一大贡献。专家皆叹难得。

  1983年进入大众日报社工作,他先是做美术编辑,后来主持创办《大众书画》,工作日程一直排得满满的,读书作画都只能是在业余时间。他不断地读书研史,领悟古人惨淡经营之匠心和妙想天成的神来之笔,在日积月累中,书画作品成箧,各类专著也不断推出。

  工作机缘结识大师耆宿受益良多

  在大众日报社做美术编辑,尤其是后来创办大众书画并担任主编以后,由于工作的关系,叶兆信接触了许多书画名家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老一辈艺术家身后的学识和对待艺术的执着、严谨的态度,使他钦佩不已。他虚心、坦诚,经常向老画家们请教,受益自然良多。这也是他的艺术格高俊逸的一个缘由。

  1985年,经著名画家黑伯龙先生引见,叶兆信结识了许麟庐先生并拜师,前后交往长达26年。许老曾十分认真地对叶兆信说:“艺术应人品为一,没有人品,就无法谈画品。只有人品高尚,才能画品超然。 ”叶兆信回忆说,许老性格豪爽,为人低调,从艺七十余载,大作享誉海内外,但从不张扬。他待人亲如一家,善于发现和称赞每一个人的长处和闪光点,而从不议论人非。叶兆信从许老那里懂得了怎样做一个品德高尚、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和乐于助人的书画家。

  1987年1月,叶兆信应邀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参加《中国美术史》的编辑工作,在那里结识了著名学者,国学、红学大家,书画家,诗人冯其庸先生。冯先生早年毕业于无锡工业专科学校,上的是染织科,学过图案设计课。当叶兆信大胆提出将绘画与工艺美术结合,发展线描的问题时,冯先生和蔼可亲地打着手势,兴致勃勃地给予指点,“线描是中国传统的东西,应当发扬。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不重视传统,只想出些‘新’的,岂不知‘新’也从传统中来,你一定注意。”后来,冯其庸先生正式接收叶兆信为他的学生的那天,郑重地赠给叶兆信几十部书,每一部书上都题字:“叶兆信贤弟存读”。最让叶兆信难以忘怀的是1997年5月18日到北京拜访先生时,带去自己的书法习作请求指点。冯先生看后直言不讳地指出,“你书写走笔过快,应沉下心来,干任何事情浮躁是不行的。 ”随后,先生为他题诗:“‘学书如参禅,十年破一关。待到穷尽处,心花在眼前’。此予学书之经过也,书赠兆信贤弟印证。 ”正是得益于冯其庸先生的言传身教,使叶兆信在勤奋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实践书画创作,逐步走出了一条工艺与绘画结合的“图案—线描—壁画—国画”的成功之路。

  独辟蹊径庙宇壁画创造文化新景观

  早年编辑过《中国佛教图案》《中国诸神图集》,更因为在线描人物画领域造诣深厚,叶兆信后来屡屡获邀为重要的庙宇创作壁画。

  1996年,他与山东工艺美院段建华等合作,用了近一年时间为肥城玉都观创作了一幅长30米、高3.5米,以三教合一为题材的巨幅壁画。画中共出现了126个人物,个个神态栩栩如生,设色妍而不艳、丽而不媚,在沉着古朴中呈现着时代气息,体现了扎实的功力和深厚素养。

  泰山极顶玉皇庙那幅令人过目不忘的“玉皇大帝”主题壁画,也是出自叶兆信和他的团队。泰山为五岳之尊,不仅自然景观雄奇险秀,人文景观更是悠久与丰富。尽管玉皇大帝的传说故事在历代民间盛传,但要把这些无形的传说转化成艺术形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实地考察后,叶兆信没有急于绘制画稿,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资料的搜集、整理上。“我可以说是‘引经据典’:既广泛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又认真查阅了文字书籍,创作思路逐渐明晰,我想,壁画既要有故事性,又要有艺术性,整个构图要从全景处着眼,细节上则要突出画中各个人物的神态以及他们之间的呼应。 ”这一创作宗旨得到了专家的认可。经过数月的创作,最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玉皇庙壁画气势恢宏,又充满强烈的动感,被誉为道教壁画的新巨制。它绘制精美,气势恢宏,成为泰山上一处新的文化景观,联通起古往今来的文化血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

  而由58组道教人物组成的济南白云洞《群仙朝圣》壁画,也是叶兆信的得意之作。他历时两年创作出样稿,并带领年轻画家绘制到白云洞玉皇殿的两边墙壁上,两幅壁画一个主题,两个墙面遥相呼应,增加了壁画的故事性与整体感,鲜明体现出这座古寺庙的文化个性, 更添无尽文化韵味。北壁壁画高3.3米、宽10.5米,有27组人物、共绘114身。壁画分下、中、上三层排列,以下层人物为主像,人物身高在1米至1.3米;中间层所绘人物高度缩小,一般在1米之间。南壁壁画高宽均和北壁尺寸一致。在组与组之间用彩色祥云分隔,使满壁画显得排列有序,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更加渲染了宗教壁画的神秘色彩。在人物刻画上,此壁画展示了很高的线描艺术技巧。“兰叶描”线条,顿挫转折显得流动自然,再兼以铁线描、折芦描、行云流水描等手法,将肉体、须发、璎珞、锦、绢锦、麻、盔甲等各种不同质感都表现出来,恰到好处。

  冯其庸先生曾经两次对《群仙朝圣》的创作草图给予指导,从内容到人物局部的安排、构图的疏密等,都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他在仔细欣赏放大的壁画照片后说:“整个壁画线描手段变化较大,各尽其妙,除轮廓线外又结合装饰线,真是气象万千,使人目不暇接。 ”

  叶兆信常说,村西蜿蜒而过的古运河是自己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这些年无论工作多忙,他也总是要拿出几个月的时间回老家住住、搞搞创作。运河大堤上,他出资种下的2万多棵白杨树已经英姿飒爽,风一吹发出的沙沙声响,在叶兆信听来就像母亲的呼唤。村外渐渐隐入青纱帐的村路,是叶兆信从有关部门争取了近百万元修建的,一直延伸到村南的临清县界,与对面的路联通。他资助的贫困生,就在我们采访的当天收到了来自长沙大学的通知书,即将赴大学报道,开始新的生活。

  

  个人简介

  

  叶兆信,1959年9月生于夏津县。现为高级编辑,山东省新闻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省省直机关书法、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汉画学会会员。多年来一直积极从事新闻美术理论研究,主持策划的齐鲁十二老书画展、香港回归祖国百家名人同贺及大众日报六十年书画展得到省委领导的赞扬。在国家、省级报刊发表专业文章40余篇,编著了《新闻漫画选集》《寓意图案》《中国历代器物图案集成》(上、下卷)《中国佛教图集》 (与潘鲁生合作) 《中国诸神图集》《中国传统艺术、民间诸神》《中国传统艺术、佛教图案》(与潘鲁生合作)等书籍。2004年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董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