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改变中国”:把钱用活,把古城复兴
GDP之争,给中国城市带来的后果就是随处可见的“千城一面”,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构成CBD、还有层层叠加的高架桥……与之相应的,是城市艺术精神的同质性。大同打造的壁画与雕塑双年展也给古城带来新的契机,大同市规划局的总工程师杨迎旭经常推荐参观者看看古城东门下的美术馆。
【导言】艺术改变中国:中国城市的艺术性格在哪儿?
GDP之争,给中国城市带来的后果就是随处可见的“千城一面”,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构成CBD、还有层层叠加的高架桥……与之相应的,是城市艺术精神的同质性。虽然全球化与现代性的浪潮似乎难以避免,然而与工业化的标准流程不同,探寻差异与个性仍然是艺术应有的题中之义,用危言耸听的说法,艺术或许是人类将自己从工业化陷阱中拯救出来的救命稻草。
不久前,傅中望先生的作品《收藏洗晒》就引发议论,出生在武汉的傅中望先生将这件作品融入了浓重的地方市井生活气息,将曾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规模晾晒衣物以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结果在湖北美术馆展览期间引发了网友的吐槽。2012年,成都双年展公布:何桂彦、付晓东、崔灿灿,在新闻发布会上,他们特别强调,希望通过艺术的角度去呈现城市的现实,把城市做成一个作品,这个作品是关于现实、理想、未来,是一个乌托邦。
另一个引起我们注意的城市是大同,2013年,原大同市长耿彦波调任太原,众多大同市民相送挽留,更耿彦波在大同期间,掀起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从2008年开始,大同在城中心约3.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保护修复一座古城。大同人强调这是保护修复而非建造,因为“这里是北魏首都平城的原址,城内能点出来的重量级文物有十几个。”“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结构性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城墙为表,这是城市的肤色;街巷为血管,四合院是基本构架。大同的明代城墙残存70%,四合院和街巷还保留了3/5,是一个有大量历史遗存的古城。古城修复保护不仅可以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探索出一条道路,还可以与一河之隔的御东新区形成强烈的文化对比。传统加现代的城市格局,会呈现出一种文化的张力。这是城市的品牌。”耿彦波曾说。在大规模的古城复建之外,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大同壁画双年展也被打造成为全国性的艺术公共事件。与云冈石窟以及诸多古建中的壁画、雕塑相映成趣。
公共艺术将影响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心理,也需要从传统基因与现代变迁中找到艺术表现方式的平衡,从城市公共艺术开始,雅昌艺术网在2013年将推出系列报告“艺术改变中国”,通过对城市艺术事件的记录,为读者提供这段大历史中的切片,寻找中国城市艺术性格的多重样本。
从“保护”到“重建”:文化造城式的古城改造
“我们现在就担心两个问题,一是他(耿彦波)不要调走了,二是他的身体不要出问题。”在耿彦波主政大同期间,一位当地官员在去年曾说,结果,这个担心在半年后就变成了现实。2013年春节前,原大同市长耿彦波调任太原,在他任上主持的轰轰烈烈的大同古城改造,也成为文化造城中的一个特殊案例。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叫做“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而在这之后则是一句“山西文物看大同”,大同这座拥有2300年历史的城市,曾经作为都城一百年,陪都三百年,从北魏边陲小镇到都城,它曾经走在历史前沿;而作为煤都,它仅仅走过了五六十年,但“煤都”的大同印象却在很长时间里挥之不去,一座灰蒙蒙的城市如何让人去回想它的历史有多深远?
修复中的大同古城墙
人们还不了解的是2300年的历史和1600年的建筑史造就了大同丰富的文化遗产,大同曾经在1982年全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排序第三,两汉名郡,北魏京师,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现存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两万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保单位22处,市县级文保单位更是多达304处。北魏年间开凿的云冈石窟,现存的唯一辽代木构建筑的华严寺,古朴浑厚的善化寺,号称中国龙壁之冠的九龙壁,黏着在峭壁之上的悬空寺,景色旖旎、山势峭如刀劈的北岳恒山……据大同市文物局2004-2005年的调查,市内156条传统街巷保存基本完好,以四合院为代表的传统民居还保存1519处。数不清的大同文化遗产仅仅北岳恒山和云冈石窟名声在外,其他文物与建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种被遗弃的尴尬, 由于大同天干物燥的环境致使风化严重,部分遗产在这个以煤矿业为主的这个城市里甚至连正常维护都难以保证,直至2008年耿彦波上任大同市市长之后,大同的文物保护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耿彦波描述大同的文物状态说:“五十年代的时候城墙城砖还在,八十年代四牌楼还在,城楼、钟楼,鼓楼、太平楼等古建筑还在,文化感非常厚重,这都是非常可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什么受到破坏?历史文化资源最大的特点是不可再生,历史不能倒转,文化不能复制,这是过去没有认识到的。”于是,从那一年开始,大同市文物保护策略从“重点保护”开始向“修复”和“重建”转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品昌在2011年因雕塑双年展与耿彦波相识,他对与耿彦波的大同改造理念很赞同:“耿彦波到大同以后看到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千疮百孔,落魄到如此的地步,开始进行城市改造,他非常赞赏梁思成的城市设计规划理念,要建一个明代古城。”
在建筑文化发展史上,中国几千年的砖木结构、青砖汉瓦与现代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系统,其中发生了本质上的发展断裂。梁思成曾经提出北京城市规划的方案,就是将古城建设和新城建设分开,古城保留下来禁止拆建,现代化的建筑在新城展开,而他这套理论并未被采纳,所以如今的北京城在传统保护和现代重建中总有些许不伦不类。
未被采纳的梁思成方案在耿彦波这里开始实施,耿彦波在上任之后就开始邀请很多文化学者对大同进行把脉,对历史进行考量和探讨之后做出选择,他最终提出了“一轴双城,双城并美”的“大同模式”城市改造,对大同古城按照明朝城市结构进行重建与恢复,同时进行的是雕塑、壁画艺术的引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进行结合。
据文物部门考证,大同古城墙属于明代洪武年间修建,原古城墙长7189.8米,而在修复之前主城墙保留为4003.7米,在国内算是保留比较完整的城墙,对于城墙的修复大同市还从日本找回有关资料。这座古城面积以大同为中心约3.29平方公里修缮古城墙,古城重建包括城墙修缮与城内建筑、寺庙、壁画等文化遗产的总体恢复。“现在经过五年的打造这个城市,这个古城基本建设完成,当然还有大量的工作没有做完。比如里边有一些寺庙的修缮,东南西北,东南北都修完了,还剩西城墙还没有合拢。”吕品昌向记者描述他所看到的大同古城目前的状态。
成都是一座文学的城市。作者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漫游,在杜甫草堂凝思,在锦江岸畔寻觅,在浣花溪边流连,聆听这座城市深沉绮丽的诗人之心。诗歌的印记留存于一砖一瓦,静心感受,似乎能够隔着岁月听见文字的曼妙歌声。
晚清民国,神州陆沉。国人意识中的“天下”,已经从九州、五湖、四海,变成张之洞的“亚欧”、袁世凯的“东西两洋,欧亚两洲”、梁启超的“环球”乃至胡适的“绕太阳的地球”。按照传统逻辑,当人们在现世找不到出路,往往会从上古的案例中寻求启迪。
“致密城”又名“殷密城”,是中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上古城池之一,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北宋晚期毁陷于地震和黄滥。致密城遗址位于今山东省汶上县南旺湖区,经调查,这里是上古蚩尤部落活动的中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