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张小锋|读益中墨韵 品魏晋风骨

2019-02-22 11:11:00来源:雅昌艺术作者:

  益中先生本名张小锋,军人出身。我对其人其书早有耳闻,很多朋友夸赞益中书法与其字号“益中”一样,甚为高妙,心甚往之。己亥孟春,有缘与益中先生相识于华清池畔,小酌于“临潼印象”,畅谈于雅居阁工作室,并遂了我之夙愿――目睹先生挥毫。

  好古敏求,笔道天成。益中先生出生于仓颉故里——白水县纵目乡。也许是得益于“文字之祖”佑护,从小他就着迷于仓颉庙碑上那些粗犷残破的“符号”和蜿蜒跌宕的“线条”。先生8岁,某日,在观看叔父陈宏(当代著名国画家)写生作书时,竟然捣乱似地在其画稿上涂写了一个“上”字,叔父看后不但不恼反而还大加赞赏,“有天赋,好苗子”。自此,先生受其启蒙,正式尊叔父为师,执笔学书。益中先生说,他天生崇古。凡是古人的传统的东西他都特别地有兴致。尽管那时条件十分有限,但他很早就阅读了大量村镇里能找到的“古籍”,自发的临摹了许多“古贴”。以至于后来参军时,行李里除了准备报考军校的书本外剩下的就是笔纸。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活单调且枯燥,但这些恰恰又给他临帖学书创造了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先后以王羲之、王献之、赵孟頫、王铎、米芾、文征明等历代书法家的碑帖为范,反复临学。2008年夏,他又利用休假专程赴北京求学于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解放军美术书法》杂志副主编、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郑小成先生。其后,他笔艺大进。功夫不负有心人。再历十年,终在他洞鉴古今、博采众长、刻苦临习中写出了自己的风格,实现了由“法”入“道”的跨越。

  书乃心画,德艺超群。品鉴益中先生作品,不难发现,字如其人,神形兼备。简而言之,其书风以流畅夺目,神聚于内,韵假于形。先生于书诸体皆能,尤擅行草。其作品也多于行草示人。细品,能见其字,“二王”为基、王铎之法为骨、孟頫之韵为肉,神蕴之中又尽显庭坚之流畅。先生于我之印象:未识之时,内敛;“三观”尽投,爽朗;交友处世,大气。此正合其书,楷书聚数十年之功力,纳众贤之灵气,端庄方整,结体严谨,点画精到,一副和睦安详之气象;行书结体苍劲飘逸,笔墨奔放潇洒,“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颇具“二王”遗韵,给人以清新自然之美。

  先生善“易”。“益中”二字,皆自取于《易经》之“益卦”。先生常于我说,“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损上益下,中行也。君子自谦而众服。”我虽不懂《易》,但也能从其作品中读懂先生为何擅于行草,想必想必只有狂风和惊雷的互相激荡,交相助益才能彰显其书之洒脱,而自甘寂寞,沉沦墨海,才是其坚守中正,厉行中庸的人格体现。

  心手双畅,神形俱佳。“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书法与生俱来乃高雅之艺术,给人的不仅是视觉冲击,更重要的是要给人以精神享受。“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观益中书法,其笔墨取法高古,追求兴之所至,每幅作品皆是性情使然,笔意潇洒,风姿秀逸,精巧多变,体现出很强的人文精神。欣赏先生作品,你会发现:即使同样的纸幅同样的内容,但他创作出来的作品却是千差万别,件件精美。真可谓,做到了“心手双畅,手写我心,书为心画”的至高境界。看其用笔,多用中锋,无论是点、起、行、收,提、按、转、折等都能让你感受到那种笔耕于萱的特有之美;察字之结体,点、横、捺、撇笔笔到位,字字珠玑,恰到好处,犹如一位舞者在尽情地舞蹈,或柔或钢,或快或慢,甚是享受;观其章法,字与字之顾盼,行与行之照应,墨的浓淡枯润,点划的恣意收放,一切都表现的那样和谐和富有节奏。

  《书谱》有云,“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如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我观益中书法正合此述,美哉,妙哉!益中者,真乃当今书坛之大成者也!

  以余之拙见,不久之将来,益中与其书艺必将如沙中埋金,其光必将惊艳于世。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