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锦,承载着齐鲁大地几千年的文脉,想必从“织采为文,其价如金”、“齐纨鲁镐”、“冠带衣履天下”这几句中,我们便能窥得一丝它曾经的鼎盛风光。不过,和众多面临消失的民间手工技艺一样,一旦被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便意味着,这样好的东西,竟然要悄悄的被人遗忘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几年来新型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话题,几届的非遗博览会已经向越来越多的人展示非遗文化,提高了非遗的知名度,但是要让“非遗”振兴起来,不再“非遗”,那么光靠提升知名度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便将目光投向了“乡村文化振兴”这一大的课题背景,从品牌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鲁锦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我们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得到更多人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的选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落实情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之中所占的比例要比城市的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息息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直接关系到乡村文化、经济能否振兴。
鲁锦的保护传承、产业发展、旅游体验,还有线上掌上宣传,都能大力助推乡村振兴,但除此以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或者说最本质的特点——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文化条件。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可以将鲁锦的品牌文化建设,落脚到“田园综合体”上。田园综合体是以田园景观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核心,以综合开发为手段,以村容绿、村业兴、村民富为目标,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题的乡村发展平台。田园综合体融合了生产与生活生态、一产与二产三产,包含了农业生产交易、田园休闲体验、乡村生态居住等功能。在保障乡村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融合乡村的产业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具有典型的特征。我们可以以嘉祥县某一具体的地区为例,实地考察后进行鲁锦园区的合理规划,引出鲁锦生产生活的新生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是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落实和发展,将会为乡村振兴提供本质上的帮助,成为乡村文化发展、经济振兴不可或缺的因素。以鲁锦保护与乡村振兴为主旨,深入开展嘉祥县鲁锦保护基本情况调研,有针对性地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乡村振兴提供帮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涵盖了历史、文化、艺术、民族、社会、文学、技艺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精髓,需要对其进行抢救性挖掘和记录,让其能够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记忆和财富而永久传承下去。
乡村文化复兴是乡村振兴战略课题的重要支撑,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与核心构成, 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和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遇的同时也潜藏危机, 乡村文化价值背离、空间建构薄弱是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因素。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对乡村文化和经济都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民间织布艺人的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以及各种机制品的流行,鲁锦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即使在其发源地农村,人们穿的用的铺的盖的也变成了机器织的“洋布”。有所改观的是,现如今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天然手工,绿色环保再次成为人们消费观念的追求取向,因此鲁锦这一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也悄然的复活了,保护传统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对鲁锦进行最大程度的整理和保护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归属感、传扬民俗文化、感受传统民艺的审美快乐、创造有中国传统元素的鲁锦的更多的使用性产品和工艺品等。经过传承与创新希望鲁锦真正的走进现代化人的生活。
文化遗产不是文化财产,不能把生意异化为遗产,使其成为一笔单纯的经济长;不能把开发等同于门票,仅仅是以文化遗产患上富贵病;不能将保护局限于古董阁楼,甚至高价制造假文物。保存文化遗产所积淀的岁月痕迹,传承文化遗产所记录的民族基因,使之成为人类的共同记忆、民族的认同载体、文化繁荣的源泉。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建设推动乡村振兴——以嘉祥县鲁锦为例》,本项目是“挑战杯”参赛项目,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栗梅老师指导,徐慧颖、司荆方、杨雨函、鹿令鑫、马千悦、王鑫、崔宜飞共同负责完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