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日记(1945—1946)》将亮相西泠印社秋拍

2013年11月12日 15:16作者:杨素瑶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出版:《梅贻琦日记(一九四一~一九四六)》扉页(图版影印)及内文,清华大学出版社。图片资料  本次西泠征得的这部珍贵的《梅贻琦日记》,正是梅先生亲笔所记,它的内容始于1945年9月10日,终于1946年4月12日,恰值抗战结束、西南联大即将复校的前夕。”  在昆明西南联大的特殊时期,梅贻琦总要处理政府、党派和学生之间的种种矛盾。

梅贻琦(1889~1962)西南联大时期日记原稿等遗物

梅贻琦(1889~1962)西南联大时期日记原稿等遗物专题

  出版:《梅贻琦日记(一九四一~一九四六)》扉页(图版影印)及内文,清华大学出版社。

  最早发表:《梅贻琦日记选》,载《近代史资料》总70号,1988年9月。

  “没有死亡:水仙花这样郑重地宣称;蝴蝶兰在窗前舞跃着也这样声明。燕子飞来发誓,黄鹂鸟好做见证。五月的一切灿烂光景谁不知情?”这是曾经的清华工学院院长顾毓琇1962年为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写下的挽诗,把原本黯然的死亡描摹得灿烂如斯。春光正盛,岁华如金,一场伟大的人生却在此时悄然谢幕,这就是梅贻琦的一生,与当时君子名流相比,华若未逮,只显平实安静,然而在这安静里头孕育着无穷的巨能。

  说起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蔡元培,对梅贻琦的名字却不大熟悉。实则梅贻琦先生(1889~1962)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堪与蔡元培比肩:他是我国资望最深、建树极丰的教育家之一,自1931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十八年之久,其经历几乎与这所驰名中外的高等学府在解放前的历史相始终。正是他将清华从最初籍籍无名的留美预备班建设成国内一流的大学,开创了清华的黄金时代,并在抗战时期接管西南联大,以常务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全面主持着西南联大战时的校务;抗战胜利后,他又本着“生斯长斯,吾爱吾庐”之心,顺利完成清华的复校工作;1948年底,他爲了保管清华的基金而决然赴台,全力创建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将一生都奉献于清华的教育事业。梅先生一生坚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注重培具备全面人格的通才,提倡教授治校,认为“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从不干涉学生活动,也拒绝实施任何党化教育。他领导下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维诺贝尔奖得主,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还涌现出梁啓超、王国维、陈寅恪、钱锺书、华罗庚、钱学森等众多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本次西泠征得的这部珍贵的《梅贻琦日记》,正是梅先生亲笔所记,它的内容始于1945年9月10日,终于1946年4月12日,恰值抗战结束、西南联大即将复校的前夕。西南联大被国内外公认为中国战时高等教育体系的杰作,故此这部日记占据了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时段和地点。其内容涵盖了联大及清华校史上至关重要的两桩事件: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及对清华战后复校的筹备;昆明“一二· 一”运动后对学生的处理与复课。同时,日记还涉及到梅贻琦与当时许多重要的文化教育界人物之间的往来,如司徒雷登、傅斯年、朱家骅、梁思成、闻一多、吴晗、蒋梦麟等。其中虽多属日事随记,但可见这一历史大变动时期的风貌与思想,以及梅贻琦对我国战时和战后高等教育付出的心血。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对梅贻琦的研究起步很晚,1988年《近代史资料》总70号刊登的《梅贻琦日记选》是大陆发表的第一篇梅贻琦资料,正好包含了本次西泠拍卖所征得的梅贻琦日记之内容。梅贻琦一生讷言敏行,成就卓著但著述寥寥,日记成为研究他教育生涯和思想的一手资料,而此前梅贻琦的长篇手稿从未见于拍场,这部《梅贻琦日记(1945—1946)》应是市场中已知最重要的一部梅氏手稿,亦是极其珍贵的文物和史料。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艳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

热点图片

>进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