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涤机锋得天巧

2018-06-06 16:46:00来源:作者:支英琦

  作为中国书法的母体,篆书的历史可谓悠久。唐人韩愈曾作诗《石鼓歌》,其中有云:『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让诗人大发感慨的石鼓文,系中国最早的石刻,字体为『大篆』。韩愈偶然看到石鼓篆文时,感叹字迹有如鸾凤翔飞众仙飘逸,笔画恰似珊瑚碧树枝柯交错,苍劲钩连像金绳铁索穿锁钮,浑然又像织梭化龙九鼎沦没。刻写在石鼓上的一段古老文字,竟然引起诗人如此美妙的想象,这足以说明,篆书绝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书写文字,而是一种大巧若拙、妙不可言的艺术瑰宝。

  在当代书家中,有志於传承篆书衣钵者众,而能树立生机盎然的艺术风貌者寡。这是因为篆书的流传离今天已经太久远,非涤虑静心者难以追摹篆书之体貌,更遑论穷究篆书之奥义?而在其中,李建军先生无疑是引人瞩目的一位书家。阅读他的篆书作品,在清晰的传统脉络中,你可以看到他数十年磨炼和探索的印记。他的作品出自正脉,稳健平实,绝无乖张狂狷之流弊。他重视用笔,笔锋直下,婉转有序,古质中含、朴拙率真;其线条深厚凝重、质朴圆浑;他的字形结体,循规而不蹈矩,疏密相间、顺意天成。他无为而无不为的笔墨,呈现一种谨严朴厚、稳中见逸的书写之美。

  在《李建军篆书中国美诗词》中,这种书写之美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比如屈原的《离骚》,皇皇二千四百九十字,其中不乏结构复杂、冷僻少用的字,书写中稍有迟滞停顿,就会出现气势的阻断,滑入美术字的范畴。建军先生在书写前明显做足了『功课』,线条起止藏锋无迹,转折圆转而无角节,结体修长匀称舒和,体现出书家扎实的古文功底和清雅流美的艺术风格,渐臻『复归於朴』的造化之境。

  李建军先生在进行篆书创作时,善於从大局谋划,对整幅作品的气势和章法胸有成竹。在其书写的苏轼《水调歌头》中,他强调篆书的写意性,并不拘泥於一笔一画的准确摹写,而是笔随意到,字结神完,随着沉稳、含蓄、率真的线条不断地丰富,作品的朴厚敦实中隐含着抑扬有致。特别是收尾时的飞白似断还连、妙趣无限。通观整幅作品,实象空灵,古拙灵动,透出浓郁的书卷气和文人气。

  何绍基在《与汪菊氏论诗》中曾经说:『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意思是说,写书法时中锋用笔,下笔肯定,线条自然会厚实饱满、韵味十足而雄浑憾人。李建军先生集众家所长,潜心体悟,深谙用笔之奥义。他的书写强调中锋,篆籀之气盎然,雍容之仪顿显。而这种书写风格和古诗词的韵律相辅相成,篆书与诗词相映,更有了一番文化情境。在不久前书写的李白《将进酒》中,建军先生用修长、圆润的字体,气贯力注,舒卷自如,书法的潇洒自如和诗词浪漫高蹈的境界浑然一体,使人们融入其中,得到悠长的回味。

  李建军先生篆书艺术的精进,来自他对中国文化的鍾爱和对书法艺术的痴迷。而他以篆书书写中国古诗词中的名篇佳构,用古老文字之美展现中国诗词之美,可谓其篆书艺术的创新探索。他是一位不断挑战自我的书法家,在长期的书法研习历程中,他曾用心於真草篆隶诸种书体,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最终执着於篆书一途。几十年来,他心无旁骛,孜孜以求,从小篆而入大篆,进而赋予书法以中正醇和之美。

  从来书法如人生,这种中正醇和之气象,在建军先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充分的展现。他豪爽中不乏细腻,严谨中满是真诚,用艺术的气质温润平凡的日子,展现朴质浑厚的艺术与生活美学。由此观之,建军先生在篆书艺术上的孜孜探索必将迈入自由无碍之新途。

  最后,需要交代一下的是,值《李建军篆书中国美诗词》即将付梓之际,承蒙作者抬爱,嘱我为序,接下『作业』后顿感忐忑:一则建军先生为我的领导和学长,其在书法艺术上的躬耕精进早已深得同道盛誉,无需我再饶舌;二则篆书艺术源远流长,天机流荡,以我门外之人岂敢妄言评议?惴惴之际,勉强以情为文,权为学习心得吧。

  (作者系大众报业集团社委、《齐鲁晚报》总编辑、山东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子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