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为本 勤而行之——谈李承志的山水画
2013年05月26日 08:50来源:大众日报
——李承志 打开山东画家李承志的山水画集,精神不禁为之一振,从中,我领略到中国山水画强大的精神威力。在创作中,李承志既能走出传统,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又能面向当代,以传统笔墨再现当代人的风采。
春酣图
寒香图
海岛旭日
走遍四海还是威海
五莲秋色
□ 李新平李承志 1945年出生于山东章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济南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幼时习画,20世纪60年代师从于黑伯龙先生,孜孜于笔耕墨田五十余年。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大型美术展览,并在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及省级美术馆、博物馆展出。曾在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举办个人画展并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出版有《李承志画集》、《李承志国画精品集》等。
中国绘画,笔无生活不神,墨无学养不灵,天地万物,风情万般,江海山河,尽写胸中所悟。——李承志
打开山东画家李承志的山水画集,精神不禁为之一振,从中,我领略到中国山水画强大的精神威力。
李承志的山水画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笔墨的张力。在其笔下,山川、树木、云水都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塑造物象时,他努力让物象的形展现笔墨的力度与美感。他用笔精严、点画到位,线条或粗如树干,或细如发丝,皆劲健挺拔,形成了坚实中透空灵、狂放中见厚重的画风。在他的画中,看似洒脱无羁的笔墨,实则蕴含了一定的法度。观他的《峨眉金顶迎朝晖》,峨眉山主峰气势磅礴,绝壁凌空,巍然屹立。山顶上,耸立着一座雄伟、气魄的大寺庙。山上植被丰茂,古树参天,瀑布飞流而下。此作用笔劲健,墨色厚重,点、勾、皴、染率性。在《春秋漫太行》中,他用雄健的笔墨绘出顶天立地的太行山,表现出巍峨太行的雄强气势和坚定品格,让人想起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的太行山人那感天动地的爱国壮举。在我看来,这是画家用画笔为世人构筑的一座血染的丰碑。
气势撼人是李承志山水画给人的又一感受。无论是他的大幅画作还是小品画,读之品之,均有一种恢弘的大气象。他的山水画多为鸟瞰式构图,博大而豪迈,他用开合、虚实、繁简、浓淡和留白等手法,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和高雅的意境。他画了20多幅《三峡风景》,虽然每一幅作品都有不同的立意和特点,但都体现了画家对千古风华、万年沧桑的三峡的历史回顾。在《三峡风情之七》中,峭立的山仞中仙气蒸腾,用留白法描绘的江水似天上银河直泄人间,数只帆船漂流而来,那滔滔江水、巍巍崖壁都给人一种雄浑的感觉。
仔细品读李承志的山水画,我深深地体会到画中那深刻的文化内涵。李承志认为,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与“道”是相连共生的:“天”虽不可知,但“道”却可循可知;只有敞开胸襟,用心体悟才能真正地悟道。他坚持以道为本,师法造化,力图在造化与自己心灵的相通处透显艺术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感悟。在小画《黄山秀峰》中,他用特殊的笔、墨、色表现出雨意朦胧的景象,云水与山气混为一片。画中那虚无缥缈的意境折射出老庄哲学中的“虚无境界”,给人一种逍遥自在的审美感受。
在创作中,李承志既能走出传统,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又能面向当代,以传统笔墨再现当代人的风采。在《华夏五千年 青松万万岁》中,松树的主干粗壮,枝叶苍翠,山泉瀑布,云涛风声,声声入耳,华夏大地的壮丽景象由此窥见一斑。此画让人有一种振臂高呼“祖国万岁”的冲动。这便是李承志以传统的笔墨、精巧的构思、当代人的感悟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所唱出的一曲“祖国颂”。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道德经》)。相信“勤而行之”的李承志,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
责任编辑:张艳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