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唐:齐鲁文脉守望人
王献唐(1896—1960年),山东日照人,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文字学家、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与印学专家。他是一位奇才,学识渊博,二十几岁时就在山东地区崭露头角,192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公孙龙子悬解》是他的成名之作。王献唐一生学术,远绍乾嘉诸儒,近承清末名宿,益之以现代科学观念,辅之以实地勘查,集目录、版本、校雠、训诂于一身,熔文字、音韵、器物、古史之学为一炉,在诗词、书画、篆刻方面也深有造诣,一生著述之宏富,领域之宽广,治学之严谨,成就之巨大,令人叹为观止。
观众在参观“王献唐纪念馆”
◆ 山东名人馆
山东名人馆是省委、省政府为大力弘扬现代山东名家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素养,发挥捐献者的示范效应,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亮点工程,而专门设立的展馆。
近年来,山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书画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书画、收藏界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实力派领军人物。很多书画大师和收藏名家出于对齐鲁大地的深厚感情,将自己创作或收藏的作品捐献给了国家。我省决定在山东博物馆内设立“山东名人馆”,将他们捐献的精品力作分期分批进行充分展示,致力于把“山东名人馆”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馆,公众感染心灵、感悟人生的道德馆,山东名人成就的展览馆、捐赠奉献的博物馆、优秀作品的艺术馆、山东精神的文化馆。
为此,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和省文联联合成立“山东名人馆”建设领导小组,开展“名人馆”相关展品的征集和展馆建设工作。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山东博物馆。 作为展览承办单位,山东博物馆高度重视,抽调主要人员组成展览筹备小组,精心设计,精心实施。
1月12日,山东名人馆首期“王献唐纪念馆”、“于希宁纪念馆”、“张登堂艺术馆”正式开馆,展出三位名家的藏品或作品二百余件,今后接受的社会捐赠将分期分批进行展示。
山东名人馆期待更多的书画大师和收藏名家入驻。
“旗帜”:山东省近几百年来罕见的学者
王献唐(1896—1960年),山东日照人,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文字学家、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与印学专家。他是一位奇才,学识渊博,二十几岁时就在山东地区崭露头角,192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公孙龙子悬解》是他的成名之作。王献唐一生学术,远绍乾嘉诸儒,近承清末名宿,益之以现代科学观念,辅之以实地勘查,集目录、版本、校雠、训诂于一身,熔文字、音韵、器物、古史之学为一炉,在诗词、书画、篆刻方面也深有造诣,一生著述之宏富,领域之宽广,治学之严谨,成就之巨大,令人叹为观止。著述总计逾千万字,其重要的代表性著作有:《山东古国考》、《五灯精舍印话》、《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国史金石志稿》、《双行精舍书跋辑存》等,另有论文与书序二百余篇,编辑书刊七十余种,校勘书籍百余种,诗词歌赋六百余首,题跋逾千篇,还有大量的书法、绘画、篆刻作品传世。他还是著名的收藏家,古籍、碑帖、青铜器、字画等鉴定家,一生经眼之古物数以万计,民国时期就有许多人辗转托友请其鉴定,现在拍卖市场上带王献唐鉴定题跋的古籍、碑帖、字画,远高出市值。至今保存在山东博物馆的商周铜器、汉画像石、古陶砖瓦、封泥古钱等的很多标签尚是王献唐墨迹。在抗战前,王献唐就被上海《晶报》主编、有“文坛怪物”之称的古物收藏家张丹翁誉为“一代传人”。我国近代颇负盛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音韵学家黄侃亦非常欣赏王献唐,曾对王献唐的音韵学启蒙老师、国民党元老、音韵学家丁惟汾说:“山东少年治学者,惟王献唐一人。”在其身后,被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叶圣陶、夏鼐、张政烺等赞为“山东省近几百年来罕见的学者”,也被山东学界誉为“一代宗师”、“国学大师”、“山东学界的一面旗帜”。
寻宝:“虽极苦以为极乐,人间亦有痴如我者耶”
王献唐自1929年34岁出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至1960年65岁去世长达30余年的时间里,先后出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山东金石保存所”负责人、“山东古迹研究会”委员兼秘书、国史馆筹备处副总干事兼纂修、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博物馆筹备处副主任等职,几乎用一生心血搜集、保护、研究山东文献,为山东乃至全国图书及文博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悉,自1929年至1937年抗战前八年间,王献唐请政府增加经费,联系藏家,出入坊肆,或抢救、或购买,或没收,几年之间搜罗宏富,蔚为大观。潍县陈氏万印楼藏印、滕县等地新出土汉画石、潍县高氏藏绝世砖瓦、历城马国翰收藏泉币、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曲阜孔氏微波榭藏书等山左文献和文物,大多网罗馆中,所收善本即达1700种35000册。搜集之成绩受到同行和学者的一致赞誉和好评。北平图书馆王重民赞曰:“山左文献,尽罗胸中。近年来保存文献,以贵省为最努力,成绩亦为最著。”“贵省图书馆得先生经营,收藏之宏富,建筑之良善,驾苏、浙而上,在省立图书馆中,屈一指矣!”1933年国内报章赞云:“国内图书馆以藏书之多言,首推北平之国立北平图书馆;以保存古器物之丰言,殆无出山东省立图书馆之右者。”
这些图书文物多是王献唐竭心尽力搜集而来。如现存省博的封泥,内有500多枚是王献唐“由一枚数枚,积至五百余品,间关以求之,信宿而要之,劳精敝神”而得,可谓艰辛备至;又如现存省博的潍县高鸿裁(1852—1918年)上陶室秦砖汉瓦,被当时学界誉为“全国陶类中之唯一国宝”,乃高鸿裁竭40年之力所得。高氏殁后,家道中落,潍县又迭经兵燹,家给渐形拮据,其藏品随时有散出可能。王献唐未雨绸缪,于1931年4月15日亲赴潍县,约同当地文化名人丁稼民,与高氏后人洽谈为本馆购藏事宜。然而不到一月,高氏竟将其以1600元售与日本人大田。大田购妥后,即择其中特品二十字、秦砖二方,选道运回日本。其余砖瓦装载七大箱,伪称玉器及石料,于5月18日由潍县运至青岛,在从青岛车站报关外运时,被查出。但车站人员不知这些砖瓦为何物,邀当地社会局、教育局人士前往查看,“亦不知何用”。情急之下,遂打电话向王献唐请教。王献唐迅以“此项砖瓦,数量既多,质量亦确,为国内古陶精华,关系文化甚巨”覆之,并速“由馆发快函致青市政府、胶路局,青社会局、教育局,请其依《古物保存法》扣留。并使亮宾至教育厅,请电禁止。”后经多方协调,排除日人阻挠,终按国法全部没收,入藏“山东金石保存所”。再如,1932年2月15日阴历正月初十,王献唐冒严寒画泰山经石峪形势图,石刻字行字数亦一一计算,所有题咏刻石皆钞出,并请岱庙外鸿文斋将残泐不完、从未拓过之字,一律补拓,并记其行数字数。午饭嘱轿夫购鸡子煮熟充饥,北风如剪,冻手欲僵,亦觉乐事。自云:“北风如剪,冻手欲僵,攀石扫苔,间或半埋土中,手自掏之,虽极苦以为极乐,人间亦有痴如我者耶?”
文物珍品收归公藏后,王献唐精心策划向社会各界开放参观与考察研究,陈列布置亦用尽心思,一切为参观者系统了解与学者研究便利着想。如设立“罗泉楼”陈列历城马国瀚玉函山房古泉时,他一方面自撰《罗泉楼记》,文中详叙清代以来山东五大藏泉家之成绩,及收购马国翰藏泉之经过,书写装裱后悬挂展室内;另一方面陈列他为本馆新购马氏藏泉原件,让观者既可了解中国货币发展历史,又可方便研究,外地参观者誉为:“济南胜处,不在大明湖,而在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