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不是山 大朴即自然——张志民 吴疆 孙文韬《沂蒙颂歌》创作实录

2020-08-28 10:45:00来源:作者:

  1939年元旦,大众日报创刊于风雪中的沂蒙山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578名大众报人牺牲,这份经过血与火淬炼的党报,如今已经81岁了。新的时代,大报品格和沂蒙精神依然紧密相连,在庆贺大众报业集团成立20周年系列活动中,张志民、吴疆、孙文韬合作的丈六大画《沂蒙颂歌》所蕴藏的厚重历史与真挚情感,值得观者反复深读。

  ——编者

  

作品名称:《沂蒙颂歌》

作品尺寸:498cm×200cm

主创画家:张志民 吴疆 孙文韬

出品时间:2020年8月

出品地点:山东新闻美术馆(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大众传媒大厦)

  “沂蒙山苍茫朴实,这方水土就应该养育出勇敢、豪放、质朴、善良、富有奉献精神的人民。”山东省美协名誉主席、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张志民先生十分了解和热爱沂蒙,“这儿没有华山的险峻和黄山的秀美,更没有五岳独尊的王者之气,沂蒙的山头较多,物产丰富,让人想到革命时期人民战争的场面,那种热情、那种凝聚力发自心内,连绵不断。我们想画出这种大朴之美。大众日报诞生于沂蒙,今年又是大众报业集团成立20周年,更要唱响沂蒙精神。”

  多次进山采风写生,使张志民、吴疆、孙文韬对沂蒙山情根深种,多年来他们心中的颂歌持续嘹亮。8月4日的山东新闻美术馆里,这颂歌又回荡在丈六生宣上。

张志民在创作

  张志民先生以浓墨绘出前景的苍松顽石,给画面定了明朗的基调。在此后的数日里,师徒三人默契配合,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一张大画铺展,一片山色繁复,芸芸众生隐约其中,万千好物却无意彰显,正是丰富又平和的沂蒙风貌。

  画面经营讲究节奏,绘画过程更是完整的乐章:有前奏,有过门,有高潮,也有间奏。铺完第二遍大调子时,画中的沂蒙山水仿佛睡着了一般,进入了间奏阶段,山与树笼罩在蒙蒙墨色中,呼吸低沉。这是有意为之,蓄势待发,是急行军前的休整,暴风雨前的宁静。

  吴疆和孙文韬负责把大山叫醒。

吴疆在创作

  “中国山水画讲究龙脉起伏,在树石之间各种指向性、对话式的关系中看到画面,看到大的视觉形态和小的视觉形态循环往复,远观的势和细小的质积累起来,画面元素之间的各种关系需要观者去解读。”孙文韬说。具体到画面,他和吴疆二人以重色重新把画中要点提了一遍,山脊的暗影,山下的果树,山侧的矮松,都因这强烈的对比有了精神。而在细节的刻画上,被老师昵称为“二熊”的两个糙汉子又状如绣花,夹叶点、点叶点……工程浩大,分外仔细。沂蒙山杂树众多,塑造方法不一,松树不算高大,常与果树比邻而居,野逸之风和田园之趣融合得如此随意又舒适。

孙文韬在创作

  自然风貌进入造型领域,就是一种脉络整合,吴疆和孙文韬认为,这种脉络整合属于文化的传承。他们创作的灵感来自对于自然、历史和人文的多重敬意:“沂蒙是个好地方。上古时代,人们欣喜于草木蒙发;中古的时候强调配天作镇,到了近代又产生了红色文化。现在我们依然在追溯历史,以各种方式来歌颂,每一代年轻人都能从这里得到新的感动和启发。这是一座沂蒙丰碑。”

张志民为《沂蒙颂歌》题款

  山水画,尤其山水大画是个体力活。但遏止不住的创作激情令三位画家欲罢不能,于是画室呈现了各种有趣的造型和场景:趴着画,站着画,爬到桌子上去画,众目睽睽之下,张志民先生还双膝跪地画了好一阵子。画到淋漓处,张志民一笔重墨,吓得人心里直扑腾,以为要出事儿!待到画面干透,就是恰到好处的远山,重一分、淡一分都不行。他把两位爱徒之前相对严谨的笔墨格局适当破开,为画面、为视觉、为心灵打开了气韵流动的通道。

《沂蒙颂歌》局部

  张志民先生多年来观察沂蒙山、描绘沂蒙山,他尤其留意山间的小路。与“华山一条路”不同,沂蒙山到处都是路,路和路总是通的,怎么都能转回来。这路是劳动人民开梯田、摘柿子、掰玉米走出来的。张志民认为古人所谓可游可居,是站在文人角度来讲的,而我们说的“可居”,是和平年代人民的安居乐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们富有而愉快;“可游”则是这里有历史可追寻,有红色文化可纪念。“有人说江山如画,其实画永远超不过江山。艺术家要永远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找到艺术语言,这是取之不尽的。”春天屋前屋后的紫藤,秋日漫山遍野的红柿,这种人间的山水亲切而温暖,本身就是最美好的语言。

  在熙熙攘攘的无名杂树间,画家寻觅沂蒙的山水精神,不需奇峰、奇树、奇石,只要大朴纯真。山间小路纵横,甚至看云也是路,看水也是路;主峰下面是红瓦和梯田,松林背后掩映各样果木;村落屋舍星星点点,在侧峰,在远山,在林坳,在水前,它们静静隐藏,彼此守望。这片大山令人心安。

《沂蒙颂歌》局部

  “山水画比较复杂,得一遍遍地画丰富了,里面要求很多的造型。局部和整体,浓淡干湿不同的变化都要体现,不能太潦草概括。”张志民先生说。

  《沂蒙颂歌》正是这样被一遍遍晕染、刻画、调整出来的。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所言“已营之,又彻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始终,如戒严敌然后毕……所谓天下之事,不论大小,例须如此,而后有成”,就是这样。

《沂蒙颂歌》局部

  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山水画创作,从学术上依然要讲究理法、讲究传承,不能胡来。当然,创新永不会停止,若不如此,每个时代的典型风貌都将无从产生。绘画是件十分主观的事情,张志民经常提到禅宗大师青原惟信那段话:“老僧30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一个客观观察到主观归纳再到回归自然的过程。为什么画家一次次带着崇敬之心去画沂蒙山水?为什么要尊重传统并不断创新?为什么山水被赋予那么美好的寓意?我们为什么感动、为什么追随?

《沂蒙颂歌》局部

  因为我们本就是向光者。孙文韬他们深深地记得,20年前在山中寻找独行的同学,远处的一道微光仿佛能照亮整座大山,那种震撼与悸动,一切见山不是山,然后回归自然、献身于自然的艺术朝圣都会有。

画 家 简 介

  

张志民

  1956年2月生于山东阳信,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吴 疆 

  1975年3月生于济南市,山东艺术学院2007级艺术硕士,师从张志民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院聘画家,现供职于济南市文化馆,任副研究馆员。岱云社成员。

孙文韬

  1980年生,山东乐陵人。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后毕业于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获博士学位。师从张志民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山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山东书画交流协会常务理事。现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岱云社成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于笑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