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吾神察万物 寄妙理于毫端——记青年画家张海平

2020-01-16 09:42:00来源:作者:

近报11版

  “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

  光头、一双大眼炯炯有神,一身新中式服装恰到好处,聊起中国画侃侃而谈,腔调铿锵有力。和青年画家张海平相识于一位艺术名家的新作研讨会上,相交于他的画室案头,也就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为何画画?

  张海平说从没细想过。“冥冥之中的注定吧!”

  他自小嗜好绘画,喜爱书法、篆刻,稚嫩的脸庞透着一股灵气。小学二年级时候因为太“着迷画陈真和霍元甲”被罚打扫卫生一周。后来,一次美术老师布置作业,要做一个笔筒,由老师书写“我爱中国”四字,他便拿起刻刀精雕细琢起来,获选参加了全县的美术展览。而这件有纪念意义的作品,抗住了岁月的考验,被保留至今。

  刚上中学时,他也曾经历青春叛逆期,“没好好念书,每天晃来晃去,骑着改装摩托车到处跑,和人称兄道弟。后来,美术老师让张海平用粉笔勾勒《芥子园画谱》让同学临摹,这又重新唤发了张海平心底里那颗笔与墨的种子。1999年,他考入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在张锡杰等诸书画名家的教导下开始了对中国绘画和书法的系统学习,诗书画印有了蜕变式长进。

  或许,正是这些经历,以及花鸟画家、记者、周易文化研究者、画院院长的多重身份,使得他对中国书画有着独到的见解。

  “中国画抽象到哲学层面,就是黑与白的关系——计白当黑,也就是《易》中的阴阳关系。中国画的基本物质构成是宣纸、毛笔和墨。毛笔虽然是实现墨在纸上演绎的工具,但最后并不留在画面上,只充当将画家大脑中无形的精神世界,以墨为物质,注入意化自然后的文人思想,把‘我’放入画中,从而将无形的精神世界承载在有形的墨和纸上,成为作品,无情感即无作品。一旦形成作品,宣纸和墨除具有物质层面的性质,同时又承载着精神层面的性质。墨的黑和纸的白,组成了阴和阳的关系,演化出无穷的变化,无往不复,无垂不缩,黄中通理,笔墨相生。正是这看似简单的黑与白,千百年来演绎出不同的画派和画风。”

  事实上,中国画作为一门绘画艺术,是画家的精神产物,受作者思想观念的制约,自古便有“花鸟即人”的说法。一幅画作不仅包含着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还是其想象力的发挥与演绎。在绘画满足单纯的表现物象的需求后,人们开始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事物进行绘画,并且思考如何更好的用画面表达意图。作画和选取景物,都讲究有感而发,状物言志。

  张海平的花鸟画作品如同他的为人:外表上平和儒雅,内心中却是热情奔放的。他以易理入画,以情御笔,巧妙地运用着点线、黑白、大小、疏密等对等因素,绘就了较为强烈的反差,既讲究理性的画面构成,又充溢着热烈饱满的的情绪;既有对中国笔墨传统的继承,又有对新时代精神的体现。在他的笔下,既有雍容典雅的富贵牡丹,又有清新淡逸的紫藤;既有宏阔豪放的公鸡,又有豪迈恣肆的鲶鱼……融融春意,暖日和风、冷松皓月、淡淡秋色、气韵生动、自然天成,囿深博于简劲之中,寓清丽于雄浑之外,集概括与丰富于一体,运笔力与墨韵同酬。他总是那样热情洋溢、无拘无束、大刀阔斧,形成与别人不同的那种粗笔浓墨、饱水艳色的淋漓组合,产生着“似乱不乱”、“似野不野”、“乱中有序”、“野中求雅”、“奇崛清新”的视觉效果和精神境界,别开生面。

  事实上,张海平与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渊源颇深。

  张海平祖籍山东齐河尹屯,即为龙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尹屯遗址,当地县志记载大思想家晏婴即长、葬于此。这里是鲁西北地区的堌堆遗址,为龙山文化、商周和汉代的文化堆积,人杰地灵。解放初期,相继出土大量黑陶器片,亦加速当地黑陶产业的发展。张海平自幼便在国家级黑陶技艺大师刘浩、张辉(张海平叔叔)做陶、绘陶、刻陶的氛围里成长,耳濡目染,为他日后的大写意花鸟画创作埋下种子。

  据考证,中国大写意花鸟画艺术的发端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河湟彩陶和龙山黑陶。那些上古陶器上的图案以水纹、和蛙、鱼、鸟兽为主。那扑面而来的雄强、博大的精神气息;那浑穆圆融、具有强大张力的器型;那简洁、自由的图形图案中呈现的浪漫与神秘;以及那爆发有力、控制得当的中锋用笔……不正是中国大写意艺术的源根与魂魄吗?抟埴为器,力与泥、与水、与人各据一方,又互为一体。力不可独,独则泥散;泥不可独,独则无器;水不可独,独则俱化为乌有。唯各据一方而又恰如其分,最后经火之淬炼,一切又归为一体,张海平的花鸟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而今,阅读张海平的画作可谓是一种享受,在他的每一幅画中,我们都会感到生命力量的撞击、感染、共鸣。他的画、他的诗、他的书法、他的印章和他的思想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他,形成了他的风格,体现着他所要表达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美,一种传统的美,一种自然的美,一种和谐的美,一种真实的美,一种震撼的美。

  其实,除了画之外,他亦精通篆刻、书法。早在他青少年时,就写得一手好字,经常写楹联、抄经等。在山师学习时,导师张锡杰对他要求严格:首先是选帖和读帖;其次是掌握用笔和笔法、墨法等。于是,他开始大量临摹秦汉古玺,掌握刀法、笔法、以刀代笔,在方寸间求气象万千,在狭小中表现大千世界。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哲学境界。这种哲学境界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天人合一之道,是以人为本的悦人、悦己,是有格调、有情趣的养心、养身。这种境界非功利,独立,自由,体现了对人生意义的庄严的、美的体验、以及对人的灵魂与生命的终极关怀。”

  诚如孟子所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种境界,极古而极新,既传统、又现代,亦超前。或许,此种崇高境界就是张海平的诗书画印里所要表达的吧!( 文/马军)

张海平

  字意之。山东齐河人。号平山堂、乙山堂、玄水山人、五牛道人、渊龙堂、大杲。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山东广电全媒体书画院院长,济南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创研班张锡杰工作室助教,一刀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山东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擅大写意花鸟画、篆刻、书法、绘瓷、刻陶。

作品欣赏

富贵千祥136X68cm

长年有余 70X45cm

紫气东来136X68cm

油画牡丹 60X45cm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于笑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