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通典雅 下接地气——访陈梗桥先生

2019-12-23 15:45:00来源:作者:

  霍晓蕙

  得知“陈梗桥书法展”即将于2020年元旦在山东博物馆举办的消息,我感到惊喜。这是因为,陈梗桥先生素来低调,从艺六七十年来,还从未举办过个人书法展。
  陈梗桥先生1940年1月生于济南,山东博物馆研究馆员(已退休),长期从事书画鉴定与研究工作,兼习书法。几十年来,在得天独厚的工作与研究环境中,敏而多思的陈梗桥先生精进不懈,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原本如他所说“在工作之余写写字”的书法创作,因浸润了浓郁的书卷气而愈发深沉、蕴藉,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质朴自然之美,尤以行草书为人称道。他曾先后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创作评审委委员会委员及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创作与研究并举的学者型书法大家。
  据介绍,山东博物馆主办此次展览,并作为2020年的首展重点推出,不仅因为陈梗桥先生是山东文博界的重要老专家,更是在全国殊有份量的书法大家。展出的作品是陈先生不同时期的书法精品,大家从中可以了解他习书的历程、书风的全貌,了解他“沉着痛快”的书学主张,还能了解到他“以书法服务于社会”的理念及多年来为社会公益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所以说,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不教一日闲过

  初冬清冷,落叶缤纷,我前往山东博物馆陈梗桥先生的工作室拜访。几年未见,陈先生待我这个晚辈学生很是亲切温暖,清癯的面庞上满含慈祥的笑意。谈起自己的展览,他不像常人那般兴奋,语速较缓,言简意赅,让人感受到他对书法艺术高标准的要求、严谨的作风、恬淡平和的心态。
  工作室里,有他书写的一幅字:不教一日闲过。这是齐白石的话,陈梗桥先生用它来自勉。他说:“我这个年龄了,需要学习和整理的东西太多了,时不我待啊!”
  陈梗桥先生成名很早,其书风与他宁静淡泊的品性、纯净踏实的治学态度和谐一致。他不事张扬,几十年来从未举办个人展览。有人说他清高,有人称他是自甘寂寞的现代“隐士”,他说并非如此,只是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深感自己的不足,“老来倍感知书少,愧作文人弄笔刀。”在他看来,艺术太“残酷”了,“艺术怕比,一比立见高下。不说和古人比,就是和上一代的人比,能比得上吗?欺骗自己很难,作品能够过自己这一关就已经很不容易了。”陈梗桥先生称书法为“写字”。他说,这些年虽然写了不少字,但是不耐推敲,报废了很多。偶尔有几幅自己满意的作品,不够多,所以一直没有展览的积极性。“如今已是耄耋之年,应该对自己这些年的书法创作进行一个梳理。如果年轻人能通过这个展览,看到我习书的道路,从中受到一点启发,我就很欣慰了。”
  

作品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

  陈梗桥先生介绍,整个展览从内容来分,有自作论书诗、古诗词、对联、风景名胜题字、近现代诗词对联等,共有150余幅作品,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最早的一幅写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最新的作品是今年冬天的新作。
  书体方面,甲骨文有一件,其他如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体都有。从作品的字数来看,字数最少的作品只书写了一个字,是一榜书小篆“德”字。字数最多的一幅作品,书写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曾巩的《北水门记》,这是曾巩在济南做官时写的一篇文章,记录了当时大明湖北岸北水门的修建工程。前些年大明湖扩建时,园林部门请陈梗桥先生书丹,这次展览,展出的是碑刻作品的原稿。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此次展览中将展出一些大尺幅的作品。最大的一件有丈二尺幅,书写的是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另外,还有杜甫诗《望岳》等大幅作品。以不同书体书写的对联也是此次展览的一大特点。
  

碑帖结合的学书道路

  “我得到老师的恩惠很多。”谈起自己的习书之路,陈梗桥先生谦逊地说。早在少儿时期,陈梗桥先生就开始了学书生涯,曾先后得到济南书法名家陈左黄、金棻先生的教诲。17岁时,开始得到书法大师沈尹默先生的指导,当面请益或书函讨教。沈先生对书法见解之精与用功之勤,对他影响至深。
  陈梗桥先生精研笔法,在总结把握提按、顿挫、使转等笔法方面,下过相当大的功夫。但对于书法这件事,他又以平常之心处之,常把书法说成“写字”,因为他把握了书法艺术在实用中发展的规律,以及有法无法的正确书写习惯,以高超的功力驾驭笔法,以淡泊的心态去书写,所以气息畅达、格调清雅,具有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
  “率真”这一书学主张,在陈梗桥先生书法中体现的非常充分,其书法作品沉稳与飘逸二者有机结合,和谐自然,就是很好的说明。有评论家认为,这得益于陈先生很好地处理了碑与帖的关系。纵观其书,他以二王行草书为宗,兼收并蓄,广采博取汉碑魏碑的艺术营养,善于取舍增损,融会贯通。陈先生则表示,自己正是继承了沈尹默先生所主张的碑帖结合的书学道路。
  

以书法服务于社会

  尽管陈先生不喜欢抛头露面,但在省内外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中,他的作品从未缺席。以书法服务于社会,是他一贯的理念与坚持。
  在济南大明湖、趵突泉、五龙潭等许多风景名胜区,都有陈梗桥先生的书作,深得行家和普通观众的赞赏,他为机关单位、报刊杂志的题签就更多了。陈梗桥先生表示,无论为哪里题字,心里都要有“服务”观念。要根据字的用途,选择不同的书体,书写不同的内容,有的严肃些,有的轻松些,不能俗气,同时也要让大家看得懂。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陈梗桥先生陆续走进少年宫、军区、老年大学以及部分高校授课,还经常举办公益讲座,为山东的书法普及做出了很多贡献。他说:“书法普及工作是我一生都要去做的。我这也是向老师们学习。沈尹默先生那么大的名气,他也在青少年宫义务辅导,讲课也都是浅显易懂的。”
  

书法理论没有“理论味儿”

  陈梗桥先生在书法理论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曾出版《书法源流概谈》、《古代书法欣赏》、《书法自修》等书,发表了《书法的审美特征》《郑碑初探》、《高凤翰述评》、《创新末议》等论文,言之有物而颇具力度。尤其是《肯定东方》,曾产生很大影响。
  对于书法理论,陈梗桥先生认为要讲究实用,把“复杂理论”简单化。他常这样说,“咱们都用筷子,但用筷子可没有那么繁琐的理论,写字也一样,只要基本功正确,就不要有太多的规则束缚。”“古代书法就是写字,现在见到的竹简、帛书其实都是古人抄写的文章。今天毛笔字实用性越来越小了,但并不是个很神秘的东西,它其实就是写字,千万别混淆了书法本质。”
  陈梗桥先生的书法理论是建立在自己的书法实践和艺术感悟之上的,没有让人费解的词儿,没有唬人的“理论味儿”。他说,书法是个多元化艺术,是“写字”的升级。对于普通人欣赏以及书写来说,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努力。“微观”是指书法技巧,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个是线,也就是线条;第二个是结体,指的是字的结构;第三就是章法,说的是整幅作品的章法。“宏观”方面则是指作者自身修养。书法怎么叫最好?“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内在神采是最重要的,字面上能看得到的具体笔画等形式是次要的。“要成为一个书法家,必须提高自身修养,字如其人,人是什么气质,字就是什么气质。只有‘微观’和‘宏观’结合起来,字才能算好字。”

 

个人简介


  陈梗桥,1940年1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博物馆研究馆员(已退休)。曾先后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及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曾为中央电大《书法艺术》主讲之一。现为山东省书画学会名誉会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

草书政者正也

金文论语句

王昌龄诗

不教一日闲过

杜甫诗望岳

毛泽东诗句对联(上联:风起绿洲吹浪去 下联:雨从青野上山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于笑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