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研朱墨作春山 ——为建党95周年献礼书画名家邀请展

2016-07-01 13:27:00来源:作者:

  

  参展画家:单应桂 吴泽浩 李荣海 刘书军 张志民 韦辛夷 顾亚龙 潘鲁生

  主办单位:大众报业集团

  承办单位:山东新闻书画院  

  展览时间:2016年7月9日—15日

  展览地点:山东新闻美术馆

  稿件采写:霍晓蕙 李可可

  策 展 人:焦猛

  7月9日上午10点,由大众报业集团主办、山东新闻书画院承办的“只研朱墨作春山——为建党95周年献礼书画名家邀请展”在山东新闻美术馆开幕了。这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展览活动,却在格外的低调中进行。本次展览不印请柬、不举办开幕式、不摆放花篮,而是通过展览作品和画家事迹来讴歌我党的光辉历史,展望美好未来,同绘中国梦。通过简朴、务实的展览形式体现展览的主题。

  在展览开始前,参展画家单应桂、刘书军、张志民、韦辛夷分别走向背景板郑重的写下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八个大字,向大家传递了作为一名党员艺术家的坚定信念。此展展出的作品都是参展艺术家精心准备的力作,既有43年前的经典名作,又有艺术家为本次展览专题创作的新作。慕名前来的参展观众细细品鉴着作品、静静拍照,无不被参展名家艺术技法的精湛、画面内容的雄浑与艺术家的先进事迹所震撼和感动。

  只研朱墨作春山。我们期待我们的党员艺术家创作出更多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精品力作。

  单应桂:笔绘丹青赤子心

  她是一位耄耋之年艺术创造力仍然旺盛的女画家,始终坚持对生活的热爱、对当代女性形象的关注和对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几十年来,她坚持深入乡村写生,济南冷水沟村、临沂局埠村……她的足迹走遍美丽乡野,她的画笔绘出朴实民风。她把关注点定位在人性和人文情结上,把自己的艺术根系牢牢地扎在社会生活的土壤里,她走到哪里,就带动那里的人们开始艺术的寻梦之旅。她来自民间、归于民间,在她的画中找不到技巧的炫耀,而是于墨色流转间溢满质朴的民生情怀。

   

  单应桂

   单应桂 1933年9月生于济南,祖籍山东高密。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受业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诸先生。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女画家协会顾问、山东省美协顾问、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

    我生长在战争年代,童年经历了八年逃亡。当亡国者的滋味,来自侵略者的残暴,我都感受过。这更坚定了我热爱祖国母亲的信念。那时国家虽然穷,被人欺负,但她仍是可敬可爱的母亲。

    1956年夏天的一个上午,在中央美术学院的中国画系考场上,考官问我“你为什么喜欢中国画?”我回答:“因为它能画出民族的心声,能画出人民的灾难和欢乐。像蒋兆和老师的《流民图》,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

    但是真正觉醒还是60岁以后。我68岁退休,六十四五岁的时候开始画战争系列、往事系列。《沂水欢歌》《鲁迅》《春风》是比较满意的作品,但是早年好多画,表达能力还不够,所以一画再画。如果身体状况允许,我还想再重画……

    我曾得过大大小小很多奖项,都不及济南王舍人镇冷水沟村“荣誉村民”在我心中的位置,我和这个村子有30多年的情谊。还有临沂局埠村,1979年我就在那里写生。我的很多作品都和沂蒙山有关,一到村里,我就如鱼得水。这些土地上淳朴的民风给了我生命的滋养,让我更加知道,一名艺术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要与国家、民族、群众紧密相连。我16岁工作,那时什么都不懂,是党、国家和人民把我培养成人,我又有幸遇到了几位良师,他们不但教我画画,更教我做人。如今老之已至,我心中唯想多画些画,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单应桂

   

  沂水欢歌》  单应桂

     

    《逃亡》单应桂

  吴泽浩:心系家国民族魂

    他生长在广东,成就在齐鲁。他对山东怀有深厚的感情,深深扎根于这片生活和艺术的沃土,将赤子情怀凝于笔端,生发出一组组“粤风鲁韵”的艺术篇章。吴泽浩是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艺术家,作品中充满家国情怀。今年,年逾70高龄的他把长征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铭记历史,尊重历史,凭借艺术的高级审美,创作近百幅主题国画作品。他在笔墨中大胆冲破束缚,走向精神的再现,深刻地表达出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眷眷之情。

    

    吴泽浩

    吴泽浩 号铁塔轩主。1943年7月生于汕头,196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业于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教授。济南市政协原副主席,山东省美协原副主席,济南市文联原主席。现为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院务顾问、国家民族画院顾问、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

    《长征情思》(之一)

    长征胜利八十秋,

    中国已成大气候。

    不舍千山万水情,

    难忘峥嵘岁月稠。

    鸿雁南飞绕宝塔,

    延河静静清自流。

    风雨雷电俱过往,

    蹉跎岁月画中求。

    (吴泽浩)

    今年是建党95周年,也是长征胜利80周年,因此,我在继前年的《甲午海祭》、去年的《铁铸抗战》之后,今年启动了又一个大型主题系列创作《长征路上》。 1976年,长征胜利40周年,我和老画家陈维信先生,沿着红军长征路体验生活,又一个四十年过去了,我亦年过七旬,重拾这个题材,有感而发,精神依然昂扬。这项创作,是我作为一个党培养了几十年的美术工作者,献给党95周岁生日的重要礼物。

    中国的文化人自古以来是讲灵魂、讲道德、讲作为的,我60多年前学画入门,就是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自己艺术人生的指南。有生之年,我还要继续深入生活,运用自己的绘画经验和创作能力,把党的历史浓缩为画面,更加直观的展示在群众面前。这是我作为一个老画家,要终生追寻的目标。                                      

    ——吴泽浩

     

     《延安宝塔迎胜利》  吴泽浩

     

     《黄河怒吼战敌顽》吴泽浩

  李荣海:老蚕吐丝有到无

    李荣海对故乡的爱浓烈而深沉。“志士创业无到有,老蚕吐丝有到无。”——李荣海自创的这一副对联,正是他自己艺术人生的写照。

    李荣海是从菏泽这片黄土地“长”出来的艺术家。他曾长期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任职,退休后,却不断奔波在北京、菏泽之间,为家乡的美术事业不辞辛劳。2011年,菏泽李荣海美术馆成立,李荣海将全国书画大家、名家创作的183幅作品,全部捐献给了家乡;2014年,李荣海又捐资200万元成立“李荣海艺术基金会”,奖励、资助菏泽青年艺术人才……

    家乡的大地和人民,是李荣海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正是有了它的滋养,他的艺术之树方能根深叶茂,他的作品才是有温度的,具有持久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李荣海

    李荣海 1949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字耕夫,号耕夫草堂。中国美术家协会五、六、七、八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四、五、六届理事。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五、六、七届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引用了朱熹的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党培养的美术工作者,首先不能忘根,不能忘本,否则,艺术之路就会迷失方向。

    我从小就生在菏泽,长在菏泽,在菏泽生活了25年,我离开菏泽到北京的时候已经49岁了。49年中有多少人帮过我,多少人引领着我,多少朋友予以无私相助。菏泽的土孕育着我,菏泽的水滋养着我,我不能忘掉菏泽。如今,60多岁的我就是一个老蚕,我是吃着菏泽的桑叶长成的老蚕,最后要把形成的丝全部献给菏泽,献给家乡。

    我的诗中谈乡情的不少于15首。一个艺术家要有你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民族情、人民情和大地情。我作为艺术家不是影响最大的,更不是最有钱的,但我争取做一个对家乡情怀最深的艺术家。朋友们笑谈我现在是北京的户口却不是北京的心,心在山东,在菏泽。我现在就做我家乡的本土的,用心做我心里面想做的事情。

    去年5月份,我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办了一个展览,题材全是玉米、大豆、高粱、棉花等家乡的风物,我说这是我给大家端上的一桌农家菜,也是我故土情怀的一种体现吧!

    新的时代,我们要有历史担当、时代担当、未来担当。作为党员中的艺术家或者说是艺术家当中的党员,要毫不犹豫地、胸怀坦荡地把握这三个担当,能够进入古人、进入时代、进入未来。要与时代脉搏一致,坚持党性、人民性和艺术性。艺术的自由不是无边际的放任,不是把民族的、传统的、来自父老乡亲的东西丢掉。我愿意永远描绘生活中最简单的事物,永远在养育我的故土上成长,担当所应担当的,放下所应放下的,回报所应回报的。

    ——李荣海

  

     《红高粱》 李荣海

    

    《松风》  李荣海

  刘书军:浓缩历史求本真

    刘书军将艺术定位在“为人民服务”的坐标上,立足于当代中国文化的“正大气象”中,以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笔墨语言,创作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一系列以国家领袖为题材的作品。他摒弃了那种肤浅的概念化的表现方式,成功地塑造了领袖在特殊情境中,有行动、有感情、有思想的人物形象,力图浓缩一段特殊的历史或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

    在他的作品中,你能感受到伟人的内心世界,你能领略到伟人的平民化情愫。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刘书军对于人的特定存在状态和生命意识的关怀与关注。这是他长期扎根于生活,长期陶染于实践的结果。

  

    刘书军

    刘书军 1952年生,山东青岛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山东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着“东方红”上小学、读中学的那代人。再后来,在解放军的大学校里,成了一位文化工作者。因为喜欢画画,有这个初衷,几十年来,不管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不管是在创作班还是在院校进修,我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使自己具备了一定的绘画表达能力,来回报党、社会和群众的培养,用尽心思来干好这个活。

    人物画不好画,画领袖更是个难题。要画就要把领袖的内在气质表达出来。每位领袖都有卓越非凡的人生经历,我在刻画他们的时候,把握住“既是领袖又是一位平常的人”这一点,更加侧重于表现领袖的喜怒哀乐,注重生活的点滴细节,追求“走下神坛”、“回到民间”的真实人物形象,突破了一些概念化、程式化的桎梏。由于我是军人出身,20多年的军旅生涯让我对主旋律有着更好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讴歌生活真善美、正能量,长期以来,我收集了许多有关革命史的书籍、影像等资料,不断琢磨体会,并抓取生活中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以写实为基准,刻画既富有时代感,又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伟人形象,作品力求体现历史的原貌,也保留生活的本真,既立体多维,也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才能打动观众。画家的作品最终是要面向大众的,我力争每幅作品先打动自己,再感动别人。

    画家应该比普通人更加懂得生活,更加热爱生命和大地,更加关心历史和人民,要有追求真善美、反映个人情感的“小我”,更要有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大我”,积极传播正能量,以美术创作积极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刘书军

    

    《远眺孟良固》  刘书军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刘书军

  张志民:声声呐喊为家园

    作为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张志民在教学中提倡“生活、课堂、社会”的理念,同时也以此为自我修行的准则之一。他颇具个人特色的山水画作,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他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珍惜当下的大好时光,繁忙的社会工作,执着的艺术追求和为祖国锦绣山河奔走呐喊的行动,是他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于纷繁世界中,他试图找到一个制高点作为追寻的终极,以大宇宙的视角来看待万事,存着感恩之心去倾听、领悟和践行。

  

    张志民

    张志民 号张大石头,1956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阳信。现为山东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关注环保问题,并希望在创作中有所体现。山艺从济南市搬到长清后,我在来回的路上看到很多山头被砍掉了,十分心疼。当年李可染先生提出为祖国山河立传——其实也是为新中国立传、为党和人民的艺术事业立传,现在我认为还应该为祖国山河呐喊。呐喊当中,有赞美,也要有批评,有提醒,更得有建议。自然资源不能无休止地开发、无计划地改造,要给子孙留下一片蓝天绿水。作为画家,我们要用作品呐喊。

    事实上,这些主题从画面上体现起来并不容易。比如我画“北山后洼系列”。挖掘机把植被破坏了、把动物惊跑了,但山里的水果能通过修好的公路运出去了,得失之间,如何取舍、如何体现呢?这需要思考。除了北山后洼系列,我还在筹划家园系列。地球是我们所有生命共同的家园,机器的轰鸣昭示着人类多了一个领地,动物也再次失去了家园。

    中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认为最后还得来个回归自然。笔墨精神、学术追求都应该回归自然。我关注北山,也是想回归自然。想要回归,首先得爱自然。我在塞尚的家乡,看到了他所画的那些山,恍惚间,仿佛这位老人还坐在那里写生。他爱家乡的山,研究它们,读懂它们,才能用真情描绘它们。

    同时作为画家,我们对自己应该有具体要求。从学术上来讲,我们要在专业上多下工夫。比如这次大众报业集团主办的建党95周年书画邀请展,我们在表现党和人民精神力量的同时,也应该体现一些高难度的学术水平。

    从思想性来讲,艺术创作离不开文史哲。提倡生活与哲学的结合,更符合艺术规律,我们要找一个高起点,往大里走,往深里走。

    从时代性来讲,我们山东的画家有一种地域性的大气,有历史形成的忧患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我们画画,并不是玩玩而已,更多是针对人生、社会、时代的主题,力求弘扬正能量。

    对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我们要落实践行,艺术创作就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要接触生活、深入生活,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的艺术事业,我们应该在当前大好形势下,创作出既有艺术含量、又有时代声音和学术高度的作品,让艺术与民生、与自然浑然一体。

    ——张志民

    

    《北山后洼一》  张志民

    

    

    《北山后洼二》  张志民

  韦辛夷:筑梦丹青君行早

    他部队家庭出身,也曾从戎服役十年,军队生活让他对“国家”、“社会”和“责任”、“担当”等概念有着更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他珍惜当下,不忘过往,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书卷之气。他善于捕捉深藏的情感,时时拨动心灵的琴弦——无论是《鸿蒙初辟》、《小岗村之夜》还是《闯关东》、《拾荒者》的创作,他都能从细微处找到大主题的切入点,对人性的理解和抒发使他能对历史题材进行全新角度的呈现。

    

    韦辛夷

    韦辛夷 1956年生于山东济南,中国美协会员,山东省美协副主席,济南市美协主席,山东省书画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

    信念,首先是信念,这是我们党能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其次是执行力,就是认准目标后锲而不舍的行动能力;再一点是纠错的能力,有了问题及时找出症结所在,及时纠正,继续前进。正像金一南教授《苦难辉煌》所表达的,在苦难中有碰撞、有挫折,然后才能达到辉煌。我们需要在信念的指引下,从我做起、从具体行动做起。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世界就美好了。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6月上旬,我们济南市美协组织了“长征精神”写生创作活动,进行了一次“红色之旅”,我很受触动。最令我震撼的是亲身来到贵州一个叫苟坝的小山坳,这里竟然是扭转我们党和红军命运的一个关键地点。就是在这里,成立了遵义会议后“新三人团”,真正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才使得红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我是个画家,这个职业只是社会结构中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我常对自己说,要怀着敬畏之心和谦卑之心老老实实去画画。我常常想,我们现在之所以能放稳一张画案,还有时间去看书画画,这是有幸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是因为有了农民给我们种粮食、蔬菜,是工人给我们盖房子,有人民解放军和公安干警保卫着我们的安全,是社会各行各业的成员给了我们物质和精神的保障,更重要的是有一个祥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我们既然是画画的,那就以画说话,以画为本,以画励志,以画达意和传情,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未必是应得的,既然画笔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在,那就尽我们的能力,创作出好的作品,回报党和国家,回报社会和所有辛勤劳动的人们。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主席这首《清平乐·会昌》,看着多么乐观啊,其实这是他在人生最低潮的时期写的。这气魄,这胸怀,不服真不行。我们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了这边独好的风景,就要趁东方欲晓即时启程,去踏遍青山,去“只研朱墨作春山”,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韦辛夷

    

     《拯救希望》  韦辛夷

    

    

    《鸿蒙初辟》  韦辛夷

  顾亚龙:自来书道在人心

    他生于湖南,扎根山东,追求艺术高境界,却俯首甘为孺子牛,多年来根植书法艺术的沃土,带领山东省书协努力推动“百县千村”书法惠民工作,让书法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让群众真正得益处。他像个繁忙的“隐身人”一样默默耕耘,把对书法的热爱,落实在传承和推广的行动中。有生之年,不能凡事尽如人意,但求所行无愧于心。

  

    顾亚龙

    顾亚龙 1959年生于湖南湘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

    五年来,山东省书协着力打造“百县千村”的惠民工作品牌,从中深切体会到,作为文艺工作者,如果真能够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确实非常有意义。得到老百姓的欢迎和好评还在其次,主要是我们自己更加明确了方向,知道了价值所在,对于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和个人专业水平,都有益处。

    我们不仅要把文化送到基层,更要把文化种到基层。希望这不但能满足基层群众对书法艺术的需求,也可以为老百姓办一些实事,比如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王羲之书法特色社区,开办书法辅导班,让书法走进千家万户。我们更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在社会上传播正能量,延续传统文化艺术千百年来的生命力,在让它得到传承的同时,也可以在当下发挥积极作用。

    书法是相对容易普及的艺术形式,“门槛”比较低,容易被人们接受,它在社会上的积极作用更容易显现。但真正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确实是个高标准的追求。书法是一门高雅艺术,它承载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看起来简单,做到极处却难。艺无止境,倾其一生都未必能达到理想高度,这反而能够吸引我们前行,因为不知未来如何,只有不停求索。

    在努力做好群众工作的同时,山东省书协在学术方面的追求也从未放松。山东是书法大省,书法水平很长时间以来都在全国二三名的位置上,令人欣慰的是,2015年我们更上一层楼,在全国书法十一届国展中跃居第一,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现在我们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探索性的,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人总是有局限的,不可能兼顾一切,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在有限的条件下,在有生之年,我们希望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为他人,也是为自己。

    ——顾亚龙

    

    《灯塔》  顾亚龙

    

    

   《厚德载物》  顾亚龙

  潘鲁生:民风民艺汇民情

    他与民艺结缘,三十年痴心不改,默默坚守民间文艺使命,开展民艺研究与保护实践,同时作为山东工艺美院院长,积极推进大学民间文艺的传承,个人也在探索和创作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并取得丰硕成果。其文化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研究成果填补了一些专业领域的空白。2016年6月,潘鲁生当选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潘鲁生

    潘鲁生 1962年生于山东曹县,艺术学博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

    我自青年时期与民间文艺结缘,30多年来,田野调研、采风创作以及一系列当代艺术的探索,都离不开乡土田野上民间文艺的哺育和滋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定执着地行走在民间文艺道路上,与党的文艺路线、文艺精神引领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在建党95周年之际,回想从烽火硝烟到和平建设、改革开放等党领导下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中,关注民间文艺、繁荣发展民间文艺是党一以贯之的一条重要文艺路线,这种对民间文化命运、民间文化创造、民间文化种子的关切深刻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人、艺术家,即使在历史必经的社会文化转折阶段,仍续存着我们民族文化的薪火。

    延安文艺运动时期民间文化思潮就曾发展到一个高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任务和方向,“我们的美术专家们应该注意群众的美术”包含“民间”的社会定位。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理论高度上、现实剖析上,进一步强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党高度重视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一系列政策的鼓励与扶持、思想理论的引领,都为民间文艺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参与《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的编纂,到新世纪以来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以及《手艺农村调研报告》,每一个项目都历时近十年,卷帙浩繁,规模庞大,在这个过程里,除了专家学者的文化自觉与学术坚守,与党和政府的持久支持、鼓励倡导是分不开的。回顾党领导下的民间文艺发展历程,回想从事民间文艺工作的经历,由衷感到,民间文艺是有形的,它在乡土,在民间,在老百姓的生活里;民间文艺也是无形的,它在民心、在民情、在民智,是民间文化之魂,是我们的中华文化立场,连结着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凝聚着中华民族深沉博大的创造力。虽然经历变迁、经受冲击并依然面临挑战,但我们相信,中国民间文艺的复兴之梦必将实现。

    ——潘鲁生

    

     《迎春》  潘鲁生

    

    

   《吴冠中笔意》  潘鲁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于笑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