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齐鲁经典>名碑

隐于一隅的《广饶北魏马鸣寺根法师碑》

2012年07月18日 10:49作者:来源:大众网综合

    马鸣寺始建于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位于广饶县大王镇后屯村。南北朝时期法门盛世,使其成为全国很有名的佛教寺院。自北周“灭佛”,导致逐代衰落,后废毁。

   《马鸣寺根法师碑》,亦称《马鸣寺碑》,是马鸣寺遗址首件出土遗物。碑文题记为正光四年(523),为故根法师卒而悼立。又载,魏孝明帝三次改定碑尚且镌刻。刻书极为精工。今碑面已剥蚀,仍字体刚劲,粗犷有力,字体结构紧凑茂密,左抑右昂,横侧生姿,笔调丰腴厚沈,转折方折,波发饱满锐利,侧、掠、湾钩之处则带有弧形,可谓方圆对比富于变化,收刚柔相济之妙。大显魏书风彩,具有较高的书法研究价值,是我国魏碑中保存比较珍贵的石刻作品。此碑现存于山东省博物馆。

       【名碑故事】 <wbr>隐于一隅的《马鸣寺根法师碑》

今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后院内静静的竖立着一方古碑刻。此碑圭首,高一百四十五厘米,宽八十一厘米;额高三十一厘米,宽三十厘米;真书,二十二行,每行三十字,字径约三厘米。无撰书人名。这方碑刻就是著名的《马鸣寺碑》,亦称为《马鸣寺根法师碑》。当我第一眼看到"马鸣寺"三字时,我感觉十分的熟悉,记得在某金石书中看到过这方碑刻,但一直不知道此碑现在下落,没想到这方古碑静静的藏于此处.

《马鸣寺碑》,北魏正光四年立于山东省乐安县大王桥附近。乐安,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置乐安郡,属青州,其范围基本属于今山东广饶境内。《马鸣寺碑》至清代以前基本是完好的,但清中期后开始出现断纹,至咸丰,同治年间断为三截。

该碑圭首中间竖列三字“马鸣寺”,再下为一矩形框,内有阳文八字:“魏故根法师之墓碑”。再下即是碑刻正文,碑文记载根法师一生事迹。20世纪初魏碑字体临摹风中,此碑笔法虽未成为主流,然却独具一格,字体结构紧凑茂密,左抑右昂,横侧生姿,笔调丰腴厚沈,转折方折,波发饱满锐利,侧、掠、湾钩之处则带有弧形,可谓方圆对比富于变化,收刚柔相济之妙。 

【名碑故事】 <wbr>隐于一隅的《马鸣寺根法师碑》

 

关于《马鸣寺碑》,《乐安县志》虽有马鸣寺的记载,但无碑文记录,可见此碑在明代尚未被人注目,至清初始被人所重视。我们现在能见到此碑的最早拓本可能为乾隆时所拓。此碑乾嘉时拓本,仅首行上,末行中损泐三十余字。碑尚未断。道光、咸丰时拓,自二行“白”下“雪”上起,至末二行第四字斜裂,又自二行“润”字至八行“西”字裂成三角形,有明显断纹。至同治、光绪时断纹经过之处,字皆大损。此碑仅解放前艺苑真赏社等曾有影印。此本为端方旧藏本,有褚德彝跋尾,为乾隆吋所拓。

陆增祥撰《八瓊室金石補正》卷十五中有“马鸣寺根法师碑”条目,且后有完整碑文记载。《八瓊室金石補正》云:碑通高四尺九寸广二尺七寸廿二行行卅字字径一寸额寸魏故根法师之六字阳文上又题马鸣寺三字均正书

右马鸣寺根法师碑断裂为三首尾亦损师名关佚赖额字具存可据以标题之碑未详所在文云府籍华泾当在关内也骈文朴茂书法端历李北海尽得奇妙是北碑之杰出者婉顺下似迎字可鑽而不可入脱一可字伓即伾此用为丕未详爽作缁作缋宇作穻寤寐变月旁为心峻绪上似昂藏二字俯作府籍作藉

 

 

 

 

 

 

 

北魏马鸣寺碑及其曲折流转经历

  供稿:东营市历史博物馆 (赵金)

  马鸣寺,原名大梵寺或天王寺,始建于北魏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其旧址位于山东广饶县大王镇后屯村西北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寺院建成后,香火十分旺盛,到故根法师主持时,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规模宏大,仅养马就有100多匹,每逢晚上百马齐鸣,响彻云天,于是改名马鸣寺。

  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故根法师去世。据说,孝明帝为悼念故根法师,决定在寺中立碑以传颂其一生事迹,并对石碑进行三次改定后尚允许镌刻,刻书极为精工。

  北周时期,“灭佛”运动盛行,马鸣寺逐渐衰落。大约在清道光年间,寺院由一个叫三合法师的和尚主持,由于管理不善,僧徒胡作非为,危害乡里。民众气愤难耐,于是放火焚烧马鸣寺,故根法师碑被埋于废墟中。

  岁月漫漫,不知何年何月,此碑在马鸣寺旧址重新出土,故亦称马鸣寺碑。该碑呈圭形首,高167、宽87、厚21厘米,碑额上顶竖阴刻“马呜寺”3字,临下正书阳刻“魏故根法师之碑”7字,皆为魏体楷书。碑文正书22行,每行30字,共约600字,字体结构紧凑,笔调丰腴厚沈,方圆对比富于变化,收刚柔相济之妙。梁启超曾赞曰:“此书法极峭紧而极排丰奡,两者相反而能兼之,得未曾有也。小欧学之,有其峭紧而无其排奡”,具有极高的书法研究价值,是我国魏碑中保存珍贵的石刻作品。

  明代《乐安县志》对马鸣寺进行了记载,但无碑文记录,可见此碑在明代以前尚未被人注目,至清初始被世人重视。清同治年间,时任乐安县令将马鸣寺碑移至广城书院保存。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知县曾启埙又将碑移置原处,但不久神秘失踪。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邑举人宋其端曾跋其拓片,方知此碑由大王桥村一青年私自藏存。后此碑被知县强制查出,置于县治书院。

  直到1933年,广饶县大王镇王西学校把碑运到学校里,让学生临摹碑文,练习毛笔字。1937年日军攻陷广饶城。次年8月,日军占领王西学校,使此碑安全受到威胁。为避免日军劫掠古碑,1939年7月,广二区武工队放火烧毁学校,使石碑被掩埋在废墟中而幸存。1940年冬,青州市一村民偷偷用马车把石碑运走,企图卖掉谋取高利。村民发现后将石碑追回,并存放在后屯村公所。1951年,石碑被垒砌在后屯完小的屋山墙上。直至1980年,后屯完小被拆除后,石碑被存放在后屯村委大院西屋。 1981年此碑被调往广饶县文物部门保存。1984年又被调往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珍藏至今。

  来源:东营市普查办

责任编辑:陶云江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

热点图片

>进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