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齐鲁经典>名碑

莱州云峰山郑文公碑:刻在石头上的《兰亭序》

2012年07月18日 10:31作者:来源:大众网综合

云峰山刻石是北魏书法艺术三大宝库(另有云门造像题记和邹县四山摩崖刻经)之一,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书体介乎隶楷之间,被誉为"隶楷之极",被日本书法界评为"中国名碑第一神品",是研究我国字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云峰山共有历代刻石35处,其中北朝刻石17处(北魏16,北齐1),另有宋明清刻石18处。除一处明代石刻在山阳,其余均在山阴与极顶。刻石多处突兀岩石侧面,以山势取之,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或矗立,或斜依,或偃卧,由山腰散布至山巅,形成天然碑林。其中最负盛名的《郑文公下碑》,刊于永平四年(511),刻面稍经加工,高2.65米,宽3.67米,为山中诸刻石之冠。碑文正书51行,行29字,计1243字,记述荥阳郑氏家族历史及郑道昭父郑羲生前事略,其书法谨严浑厚,刚劲秀美,堪称一代名作。由于石质坚优,刻工精巧,刻石虽距今一千四百余年依然字迹清晰点划棱角分明,雄风伟貌存。全碑除残损几字外,余皆保存完好。堪称全国书苑的一支奇葩,古代书艺术的瑰宝。 
    云峰山刻石是北魏书法艺术三大宝库(另有云门造像题记和邹县四山摩崖刻经)之一,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书体介乎隶楷之间,被誉为"隶楷之极",被日本书法界评为"中国名碑第一神品",是研究我国字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魏正书摩崖刻石群。永平中郑道昭尝登云峰山、天柱山、大基山等名山大川游览唱酬,足迹所至,辄书碑题诗于崖石上,其书闲雅简淡,浑穆而有篆隶遗韵,为北魏著名碑刻。 然因椎拓不易,流传较少。自南宋赵明诚访昨《郑羲上碑》,著之《金石录》后, 渐为世人称道, 清代金石、书法家多此冥心搜索,意发现郑氏父子书亦达四十余种,其中有郑道昭书 《郑羲上碑》、 《郑羲下碑》、《论经书诗》、 《观海童诗》、《云峰山题字等十五种》、《天柱山东堪石室铭》、《天柱山题字三种》 以及道昭之子郑述祖所书之 《重登山峰山石刻》、《天柱山铭》、《题云居馆石刻》等。 其中以 《郑羲上碑》、《郑羲下碑》、《论经书诗》等尤为书家所重。

郑道昭(?~516)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著名书法家,魏碑体鼻祖。光州(今莱州市)刺史。北魏荥阳开封人。自幼博览群书,魏孝文帝时始为官,历任秘书郎、秘书丞兼中书侍郎、中书郎、通直散骑常侍、国子监祭酒、秘书监、荥阳邑中正等职。永平年间任光州刺史兼平东将军。任内政务宽厚,不滥用酷刑,以教化和培养人才为己任,深受百姓拥戴。

其生性闲适散逸,喜游山水,好为诗赋,尤工书法。在光州各地题刻甚多,计有莱州城南云峰山摩崖石刻大小20处,城东大基山15处,天柱山(今属平度市)8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字由汉隶向楷书发展变化时期,郑道昭融百家之长于一体,刻意创新,笔力圆劲苍健,结构严谨,运笔娴熟自然。其代表作为“郑文公上碑”和“郑文公下碑”。此二碑刻于天柱、云峰二山,碑文颂扬其父才智功德,被誉为“隶楷之极”。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赞为“文苑奇珍”,康有为则称其“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仰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不尽”。祝嘉先生把郑道昭与王羲之并列为“北方书圣”,刘海粟则赞其为“一代文宗”。

郑道昭喜欢修身养性,炼气化丹。曾于延昌元年(512)在大基山依东、西、南、北、中虚设“青烟寺”、“白云堂”、“朱阳台”、“玄灵宫”、“中明坛”等炼气之处,并刻字志之,还作诗一首《置仙坛诗》题刻于壁。后任青州刺史兼平东将军,复为秘书兼加平南将军。熙平元年(516)卒,谥号文恭。

 

 

郑文公下碑

郑文公碑文

 

郑文公下碑拓片

责任编辑:陶云江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

热点图片

>进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