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希宁

2014-12-24 14:22:00来源:大众网 作者:
分享到:

  于希宁是我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花鸟画艺术大家之一,是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他以“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为座右铭,在绘画中强调国魂、画魂与人魂的统一,拓宽了传统花鸟画的人文境界,成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推陈出新的杰出代表。尤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以梅花为主要创作题材,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艺术语汇,形成了壮美明丽的艺术风格,既弘扬了民族绘画的艺术精髓,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中国花鸟画艺术的新高峰。

  4月4日,记者采访了著名画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沈光伟先生,听他讲述了于老的艺术人生。在兼具家人与学生双重身份的沈光伟眼里,于希宁先生的形象,恰如他自己笔下的梅花。

  他交了一份什么样的“作业”

  于希宁(1913—2007),山东潍坊人。早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诸大师门下。自1936年起,先后任教于上海奇峰国画函授学校、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美协名誉主席、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山东画院院长等职。

  于希宁先生生前很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交作业”。盘点一下于希宁先生留下的“作业”就会发现,这是一笔丰厚的艺术财富。

  1986年,于希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当时他表示,自己有一个20年工作计划。这个计划的内容只有他自己清楚,别人并不知道。

  1997年,于希宁再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展览的成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创作了大量有分量的作品。

  2005年3月21日,“于希宁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93岁的于希宁先生不顾年事已高、身体有恙,执意要赶到现场。后来沈光伟才知道,他是去“还愿”的。

  展览开幕当天,沈光伟教授宣读了于希宁先生前一天刚刚写就的书面发言:“20年前,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时,为自己制定了一个20年的工作计划。计划有了,就要一步一步去落实。10年前我又在这里举办第二次画展,是自己10年的一个总结和汇报。今年是我工作计划的第20个年头,山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馆又为我主办了这个展览,我非常感动。这是我的作品的捐赠展,也是一个汇报展,是我的一份作业,及格不及格,请大家来评判。艺术是永无止境的,希望大家对我的画能够讲真话,多批评,只有这样,我的艺术才能进步。”

  这次展览展出的100幅作品,都是于希宁先生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这些作品,也成为中国美术馆藏品中的重要部分。去年年初,“中国美术馆50年捐赠作品大展”举行,展厅最重要位置陈列的两幅作品就是蒋兆和的《流民图》与于希宁先生的巨幅梅花作品《龙柯雪魂》。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表示,策展时经过反复思考、反复研究,才选定了这两幅作品——— 《流民图》是日本侵略中国时艺术家发自内心的呐喊,表达的是整个民族的情感;而于老这幅创作于1987年的作品,用美术表达民族的自立自强、不屈不挠,充盈着一种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民族的热爱和期望。

  给中国美术馆捐赠后,于希宁先生心愿未了,他还要给山东省,给他所在的学校,给他的家乡潍坊捐赠作品。2006年,他给山东艺术学院捐赠了部分作品;2011年1月,于希宁先生家人遵照他的遗嘱,将47幅饱含先生深情的精品画作捐赠给山东博物馆;据记者了解,规模宏大的于希宁艺术馆目前正在潍坊兴建,落成后将展出于希宁先生捐赠给家乡的作品。

  于希宁先生一生的梅缘

  提到于希宁先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梅花。的确,梅花是于希宁先生最钟爱的题材,他也将中国画的梅花题材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画到后来,于希宁先生进入了“我即梅花梅即我”的物我两忘之境界。沈光伟说:“当一个画家把毕生的精力,全部倾注到梅花中,他就成了梅花。”

  在于希宁先生眼里,什么都是梅花。沈光伟回忆说,于老91岁那年,有一天在沈光伟家看到一个硬木笔筒,他马上提笔画了一幅梅花,这个硬木笔筒化身为梅花苍劲的枝干,浑然天成,令观者为之叫绝。于先生在画上题道:“千代龙柯凝铁骨,虬枝抽发百花输。仙山篱落勤栽种,浩荡高风遍四隅。”

  于希宁与梅花的缘分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于希宁在上海学画,经常到江南各地访梅,他曾写过一首诗:“移来三百梅花树,对我芸窗结静缘。岁暮天寒冰雪里,一枝冷艳舞翩翩。”“文革”开始后,于希宁先生与梅花的缘分被阻隔了。1977年起,他又开始一次次地南下探梅。于希宁曾在文章中写道:“余七至邓尉,四临超山,与梅相处,如对诗翁,如遇哲人,如逢契友,低回把晤间,心神交流,亲情倾注,难以言喻。十数年来,徜徉于梅林之中寻诗觅画。株株老梅,灵犀相通,依稀高士良师,仿佛心传身教,开我诗思画意,导我新生径独辟。”

  有两个例子能够说明于希宁先生爱梅花爱到了什么程度:他曾为杭州超山一株宋梅被伐而伤心欲绝,写《吊超山宋梅》曰:“何人劫我心中友,逼我吞声忍泪还。”从此不再踏入超山一步。当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时见到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当乔石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回答:“我自己没有什么困难,我只担心天台山两株隋代梅树的命运,请求领导责成地方部门保护好。”

  为何于希宁先生对梅花情有独钟?他曾说过:“梅花是我们的国花,它不同于一般的花草,梅的精神气质玉洁冰清,铁骨其本使人油然而生敬意,把梅花画得颓废是不可能的。我觉得梅花的气质尊严和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脉相通,我要画出这种精神!”他将梅魂与人魂、国魂交融,达到了“三魂共一心”的境界。

  沈光伟表示,中国画史上画梅的人太多,不同时代的画家表现的梅花特质不一样,有的萧疏,有的清香,有的清高不入俗流。而于希宁先生画的,不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而是一种气节。像他这样,把梅花理解为一个民族魂魄来表现的很少,这一点打破了前人模式。于希宁的艺术成就与他的民族情怀和爱国情怀密切相关,他追求的是一种“大我”,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到一起。正是这些因素,才塑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三魂共一心”的于希宁。(臧文涛)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夏莉娟

网友评论